第11章 詠歎調(2)(1 / 3)

這是孟子提出的人性論學說,對後儒有過很大影響。認為人生而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分別已經包含著仁、義、禮、智的萌芽,皆“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故人性本善。但先天的善性又可能在後天失去,因此有君子小人之分,須用“養心”(“求其放心”)的辦法修身養性,使善德的萌發為完全的善性。性善論是其仁政說的理論依據。

(2)荀子的性惡論

這是戰國時荀子提出的人性學說。與“性善論”相對。他認為人生來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皆“生於人之性情者也”。故人性本惡。若順人之性,必然產生爭奪,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是以須由“聖人化性而起偽”,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而後能“合於善也”。故善是人為的結果。性惡論是其兼合禮法、王霸的政治學說之理論依據。

(3)告子的性無善惡論

這是戰國時告子的人性論學說。同孟子天賦道德觀念相對。認為“生之為性”,人性本來是不待學習,與生俱來,人人皆然的本能,例如“食、色”。故“性無善不善也”。善與不善都是性的改變,“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為善固須教誨,為惡需待誘導,皆非生而有之者,故非性。這種觀點看到了“性”與善惡之間的區別和聯係,對後代思想家有過影響,王安石、王守仁、龔自珍、康有為均持此說。

(4)人有七情

人有七種自然感情。《禮記·禮運》以喜、怒、哀、懼、愛、惡、欲為七情。佛教以喜、怒、憂、懼、愛、憎、欲為七情。此外,飲食男女有求食、生殖的自然本能。簡稱食色。古代倫理學說中不讚成天賦道德論者,多以此說明人性的根源。告子以食、色為性,荀子以目好色、口好味、骨體好愉佚為性,皆主此論。

亞當的人生第一課,也就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善惡論。耶和華的啟蒙思想與我國相同,他的教學方法也如孔子一樣,都是靠遊說的沒有固定的場所。他當初提醒亞當不要吃能分辨善惡的樹的果實,吃了“當天就得死”,雖然就那麼幾句字,但按孔子的“辭達意而已”的話來說,他的倫理教育已是很簡約而明顯的。可是亞當做不到耶穌那種份上,耶穌是清教徒,他可以不受女人誘惑,更不受魔鬼撒旦的誘惑。然而亞當是個沒什麼誌向和智慧的人,他不過是血氣中人,當耶和華又給亞當造了個女伴侶夏娃時,他們終於闖了智慧的禁區,同時也就失去了伊甸園的快樂。

不過,從下一節中我們可以發現,造成過錯的不是亞當,也不是夏娃,而是那條會說話的老蛇。

5.結束迷惘卻陷入了智慧的深淵

在天的繆斯,敢煩歌詠,

詠人間第一遭兒違帝命,

都隻為偷嚐禁果招災眚,

伊甸園中住不成,

致落得人間有死難逃盾。

(彌爾頓《失樂園》)

夏娃,拿現在的說法,她也是小資人物。她在沒事時,喜歡在園裏麵走動,活潑得很,不像林黛玉那樣整天躺在床上呻吟。可是有一天,她碰上了一條很大的、狡猾的老毒蛇。在那個時候,動物說的語言,人類也許能聽懂。所以,大蛇可以毫不費力地與天真爛漫的夏娃交談,下麵是一個很精彩極富有悲喜劇色彩的故事情節:

老蛇問道:“上帝真的禁止你們吃園子中的所有果實嗎?”夏娃回答說:“園裏的所有的果實我們都可以吃,隻有園子正中間那棵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也不可以摸,如果吃了、摸了我們一定會死。”蛇對她說:“你決不會死。因為他知道人一吃了那果子,眼睛就會明亮,像神明一樣能夠分別善和惡。”她觀看那棵樹的果子又好看又好吃,又能長出智慧,心生羨慕,就摘下來吃了,又給她丈夫亞當吃,他也吃了。他們吃完果子,眼發亮,發現自己赤身露體,便用無花果樹的葉子編成裙子。從無知到有知,從愚昧到聰慧,從結束迷惘到走向文明,這本來就是一個大進步,可是,智慧,卻給亞當和夏娃帶來莫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