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後記(1 / 1)

這部書稿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時光飛逝,畢業近三年了,三年間學問沒有寸進,相反倒荒疏了好些。這次修改的幅度很小。修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調整部分章節,把可讀性差的類書存佚表和提要彙編列為附錄;對分散在各個部分有重複有交叉的論述,進行了歸併;對從前某些論述不夠充分的環節,補充改寫;潤色文字。在發掘材料、深化認識等本課題最關鍵的環節,沒有實質性的進步。書稿完成之際,回想起畢業時導師張海明先生的殷切期盼,不禁慚愧萬分。

從學位論文選題、論文答辯到這部書稿定型,本課題研究有幸得到了很多著名專家學者的建議和批評。這些專家學者包括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的郭英德教授、尚學鋒教授、過常寶教授、劉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的蔣寅研究員,北京大學中文係的錢誌熙教授,北京語言大學的韓經太教授,武漢大學的曹之教授,四川大學文學院的蔣宗福教授,西南大學文獻所的張顯成教授、毛遠明教授。在這裏我謹向他們奉獻上我最誠摯的謝意,並請求他們原諒我擅自將他們的令名與這部微末的書稿聯繫在一起。

在這部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衷心地感謝我的博士導師張海明先生。先生不僅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力,更不時在學術之路上給予我鼓勵和鞭策。

感謝西南大學文獻所的各位領導,若沒有他們籌集出版經費,拙著不可能問世。

最後感謝我的妻子楊曉瑞女士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唐光榮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