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曰:“唐魏徵等奉敕撰。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官至太子太師,諡文貞,事跡具《唐書》本傳。案王溥《唐會要》雲:‘貞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秘書監魏徵撰《群書治要》上之。’又雲:‘太宗欲覽前王得失,爰自六經迄於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書成,諸王各賜一本。’又《唐書·肅德言傳》雲:‘太宗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德言賚賜尤渥。’然則書實成於德言之手,故《唐書》於魏徵、虞世南、褚亮傳皆不及也。是編卷帙與《唐誌》合,《宋史·藝文誌》即不著錄,知其佚久矣。此本乃日本人擺印。前有魏徵序,惟缺第四、第十三、第二十三卷。今觀所載,專主治要,不事修辭,凡有關乎政術,存乎勸誡者,莫不彙而稽之。即所采各書,並屬初唐善策,與近刊多有不同。如桓譚《新論》、崔寔《政要論》、仲長統《昌言》、袁準《正書》、蔣濟《萬機論》、桓範《世要論》,近多不傳,亦借此以存其梗概,洵初唐古籍也。”劉肅《大唐新語》卷九《著述》:“太宗欲見前代帝王得失以為鑒戒,魏徵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史百家之內嘉言善語、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理要》,上之。太宗手詔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賜徵等絹千匹,綵物五百段。太子諸王,各賜一本。”(參見《唐代文學史》上,33頁。)《群書治要序》:“爰自六經,訖乎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凡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皇覽》、《遍略》,隨方類聚,名目互顯,首尾淆亂,文義斷絕,尋究為難。今之所撰,異乎先作,總立新名,各全舊體,欲令見本知末,原始要終。並棄彼春華,采茲秋實。”
《玄覽》:據兩《唐誌》,一百卷,武後撰。《舊唐書·則天皇後紀》(《舊唐書》,133頁。):“太後嚐召文學之士周思茂、範履冰、衛敬業,令撰《玄覽》及《古今內範》各百卷。”
《古今詩人秀句》:《新唐書·藝文誌》文史類錄元兢《古今詩人秀句》二卷,總集類又錄元思敬《詩人秀句》二卷(《新唐書》,1626、1623頁。)。元兢即元思敬,其《古今詩人秀句集序》雲:“餘以龍朔元年,為周王府參軍,與文學劉褘之、典簽範履冰,東閣已建,期竟撰成此錄。王家書既多缺,私室集更難求,所以遂曆十年,未終兩卷。今剪《芳林要覽》,討論諸集,人欲天從,果諧宿誌。”(引自《文鏡秘府論校注》,360頁。)此書可能為摘句體類書。
《集類》:《郡齋讀書誌》雲:“唐劉綺莊撰。綺莊,毗陵人,嚐為蘇州昆山縣令。家多異書,采摭事類,分二十餘門,凡五十餘萬言,上之於朝。前有萬希序,題雲開元二十九年辛巳。按綺莊集有《上白敏中》啟,疑非玄宗時人,當考。”孫猛《校證》:按《唐詩紀事》卷五十四雲:綺莊“嚐守藩服,與白敏中、崔元式、韋琮相知,宣宗時人也”。
《十三家帖》:《新唐誌》雲:“盛均撰。均,字之材,泉州南安人,終昭州刺史。以《白氏六帖》未備而廣之,卷亡。”
《記室新書》:《新唐誌》雲三十卷,李途撰。《通誌》、《通考》同。《宋誌》作三卷,疑有脫文。《郡齋讀書誌》雲:“唐李途撰。采摭故事,綴為偶儷之句,分四百門。途,中和中為東川掌記,因以名其書雲。”《中興館閣書目》雲:“唐東川節度掌書記李途撰。纂集諸書事跡為對語,列四百餘門。職方郎中孫樵為之序。”
《戚苑纂要》:《新唐誌》雲十卷,劉揚名撰。苑或作畹,或作英,均誤。《通誌》雲:“記宗族內外親姻事。”《中興館閣書目》雲:“劉揚名纂傳記宗族親姻事,分內外篇次之。”
《戚苑英華》:《新唐誌》雲十卷,袁說重修。說或作悅。《郡齋讀書誌》曰:“本楊名所著,悅掇其要,類為語對,以他說附益之。”據孫猛《校證》“楊名”當為“劉揚名”,即《戚苑纂要》的編者。
《三教珠英》:《新唐誌》雲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新唐誌》注雲:“張昌宗、李嶠、崔湜、閻朝隱、徐彥伯、張說、沈佺期、宋之問、富嘉謨、喬侃、員半千、薛曜等撰。開成初改為《海內珠英》,武後所改字並複舊。”
《事對》:《中興館閣書目》類書類雲:“題唐燕公撰。采經史,屬辭比事,間作詩語集之,凡一百四十門。意出於張說。”《宋誌》類書類雲:“《燕公事對》十卷。”
《備舉文言》:《新唐誌》雲二十卷,陸贄撰。《崇文總目》、《通誌》、《郡齋讀書誌》、《通考》並同。《中興館閣書目》、《宋誌》為三十卷。《中興館閣書目》雲:“摘經史為偶對類事,共四百五十二門。”《郡齋讀書誌》雲:“議者謂大類六帖,而文辭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