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毛誌成

歲在寒月,京城酷冷。而當我展讀浙江作家王曙光托文友轉來的又一部書稿《悠哉遊哉》時,眼前有片綠色,心生一絲暖意:我為這樣執著前行的文人,為這種清麗純粹的文字。

曙光先生是位報人,也是一位斯文之人。他始終立足家鄉這塊熱土,寫城市光影,抒人生遐思,歌詠山河,行吟天下。他注重義烏名人的特點,以情抒寫,不少寫法是新穎別致,文字始終清新可人。縱觀書稿的文章都不太長,但每篇都不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猶如山中樵夫和藥農的清唱,渾厚遒勁,蒼涼深遠;又似采茶的村姑,雖然哼的是民歌小調,卻柔婉清麗,文韻彌漫。古代的騷人墨客,或因崇尚自然而好遊勝跡,或因失意宦途而寄情山水,或因追求人生而跋涉煙霞,或因完成著述而步履榛莽。人在旅途,置身山水,往往性情所率,產生了記山川之勝,狀景觀之形,抒愛惡之情,發褒貶之議的清華文字。而他寫下的《北京的樹》《風景因人生動》《鼓浪嶼:一首詩的往事》等等篇章,都賦予了別一種意境,寫就出另一番風光,讓人擊節稱道。

在整個書稿中,不少篇章讀來讓人感到新奇,如出土的春筍,骨骼清奇,似雨後的白菜,一派生機。在作者的眼中,一座名城,幾處名勝,依依楊柳,盈盈碧水,幾峰湖石,一翼亭榭,都成了對生活的寄托,對生命的謳歌。《尚書府與義烏兵》《雁蕩之美》《雨訪胡適故居》等不少篇章又如佳釀,樸而有味,飲而久香,一股釅釅的情愫蕩氣回腸,讓人久久揮之不去,使人感受到作者思緒的活躍,為人的灑脫。特別是那平和且又凝重的筆觸,平靜而又清麗的文字,顯得思想、知識和文采並重。

喜歡弄點文化、搗鼓文字的人,是掐不滅心頭最後一絲紅豆般晶瑩的幽思的。我與這樣的文化人往往是未曾謀麵而心已相通,這般誌趣的人往往看破浮生一夢,不過悲憤兩集,但看破不是消極放棄,而是愛生命,愛生活,愛山水,去真正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樣達觀的文人總在鬧熱和鬧忙中不趨炎附勢,始終保持一種靜觀的執著,精神的奔放。而曙光先生筆下的景致和感悟,總是侃侃道來顯出從容不迫的氣度,娓娓而談有著不輕不慢的境界。文章的字裏行間,還伴隨著對曆史的思考、藝術的滲透和對現實的反思,讓人徒生閱讀趣味,獲得啟迪。

據知,曙光先生在一張地方報紙,把一塊托付給自己的“責任田”,操持得“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卉香冬有梅”。業餘時間,更是愛書如命,與文結友。閑來欣然命筆,寫文繪章,抒發情感,寄托理念,表達對生活的摯愛,敘述對人生的追求。我更深信,唯有這樣超然淡雅又崇尚做一點事的文人,才能在鬧熱和鬧忙中始終保持心靈的純潔。而這樣的人,才能為智慧、思想和知識開辟出一條可以容納精神奔放的路途來!而散文隨筆最能考驗作者的學養、性情、功力。一篇千字文,要求文筆簡練雅潔,論文述事要言不煩,文字俊朗又有風雅,意境高遠又有浮白,這是不容易的。可以從不少文章中看出,曙光先生淡然仕途,鍾情文學,喜鑄文字,好發感慨。在繁雜的人生叢林裏,漫步、品茗、觀景、讀人,在喧囂的都市裏親近大自然,養自身浩然之氣,寫一點心得文字自賞而已。而他隻是把這看做是修身養心,我讚賞他的生活方式,生命本不隻屬於自己,看透世事而以積極的方法生活,在文學之海中破浪泛舟,也是超然恬靜的活法和愉悅進取的人生。

不要橙黃橘紅,不求人誇顏色,唯求文學殿堂中那一片小小的楓葉殷紅,這大凡是不少文人的追求。而用生命寫文章,用心血做學問,作一點帶有創造性的東西,最是勞累,沒有一點“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靜土”的斂聲靜氣是做不出來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雲:“操千曲後曉聲,觀千劍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必博觀。”曙光先生已是深諳文學堂奧,天骨開張,豐神竣整,苦心經營。觀此書稿之蹴成,和他《記者眼中的名人》《遊在天涯》等五部文學專著的砌成,實乃作者多年的閱曆、數十載的功力之結晶。其文之豐采,其意之深長,可以看出曙光先生著意向更高的山峰攀登,我們期待著他的升華和飛躍。

於奧運年元月

(作者係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