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及第,嘉祐六年應製科試入當時最高等級三等,從此蘇軾走上了仕宦之途。
蘇軾一生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終生卷入了異常激烈的“黨爭”的旋渦中,既受到舊黨的排擠,更受到新黨的打擊。在他為官的四十年中,竟有三分之一的歲月是在貶所度過。
蘇軾在仕途上遇到了極大的挫折,但在文學創作上卻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其詩,其詞,其文,都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之作。
蘇軾的詩歌,題材多樣,各體兼工。無論是政治詩、寫景詩、理趣詩,或是諸如贈答、羈旅、詠史、題畫、詠物等作,都能隨意揮灑,屈伸自如,形成一種自由奔放、百態生新的藝術特點。他的詩歌多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好用典故,富於想象和聯想,不受聲律、句式的拘束,極為明顯地體現了宋詩的風貌。清人趙翼《甌北詩話》曾這樣評價蘇軾之詩:“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乃大放厥詞,別開生麵,成一代之大觀。今試平心讀之,大概才思橫溢,觸處生春,胸中書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無不如誌。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之後為一大家也。”
蘇軾的詞作,在中國詞的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重大意義。“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蘇軾視野廣闊,性格曠達,學識賅博,敢於突破婉約詞在題材上的束縛,創作了一大批風貌一新的詞章。在他的筆下,舉凡詠懷言誌、詠史懷古、登臨詠物、朋友兄弟之情、湖山勝景之美、鄉村田園之趣,幾乎做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詞概》)的地步,打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在題材上的狹窄性,為詞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蘇軾以雄健之筆,使豪放詞異軍突起,成為豪放詞的奠基者。他堪稱典範的詞作,對後人影響極大,王灼《碧雞漫誌》評價他的詞雲:“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出現在南宋的辛派詞人,正是在蘇詞的影響下,才得以以“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劉克莊《辛稼軒集序》)之勢,成為南宋詞壇浩蕩澎湃的主流。蘇詞雖以豪放為主要風格,但其他風格也異彩紛呈:清新、峭拔、明快乃至穠麗、嫵媚,甚或詼諧者,比比皆是,充分體現了蘇詞在風格上的高度成熟。
蘇軾以其卓越的創作實績,毫無愧色地躋身於中國古代屈原、李白、杜甫這樣一些最偉大的詩人行列。他的詩作、詞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成為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寶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