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叢書由8本書構成,是國內文學和語文教學論方麵的知名學者優勢互補,為中學生提供的“青春讀書課”。它克服了文學專家文選式讀物可能缺乏教育學闡釋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學論專家所編讀物可能選文與解讀不當的弊病。編撰的目的是:選擇課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教育學的加工,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每本書都以“憂患意識”、“生命禮讚”、“大自然:溫情澎湃的歌”之類的閃耀著人文精神光輝的語句把幾十篇佳作組織成若幹單元。單元內部由以下板塊構成:單元人文內容概述、作家作品簡介、作品、解讀、話題、相關資料索引。這套叢書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培養探究能力的教學觀念,有助於中學生積累人文知識、品味人文精神、抒發人文感悟。這套叢書竭誠為中學生的成長加油!
古典精華 人文之光
——中國古代散文的解讀與人文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古代散文則是其重要的載體。特別是那些曆代傳誦的名篇佳作,無愧為古典中的精華。它們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要義和精髓,因而具有無窮的生命力,突破了時空的限製,代代相傳,綿延不絕,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瑰寶。
古代散文的產生及發展,與傳統文化的流傳息息相關。古代散文不僅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而且是一代一代先人辛勒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賴以傳承的重要工具。散文的產生,始於文字記本。從現有材料看來,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刻辭和銅器銘文中,最早的散文便出現了。這樣算來,散文的產生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春秋戰國是古代散文勃興及發展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湧現了以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為代表的先秦思想家和散文家,好似群星璀璨;產生了《論語》、《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一大批諸子之文和《國語》、《左傳》、《戰國策》等史家之文,堪稱光照後世。自先秦以降,下及秦、漢、魏、晉、六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除“秦世不文”而外,散文隨時代的前進而發展,代代都有傑出的散文家和優秀的散文著作,在美輪美奐的中國古代文學殿堂中熠熠生輝。其中出色者舉不勝舉,廣為稱譽的散文大家就有司馬遷、賈誼、曹操、“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詢、蘇軾、蘇轍)以及歸有光、方苞、姚鼐等等。眾口傳誦的散文名篇,也大多出於他們之手。可以說,閱讀和鑒賞他們的散文佳作,無異於超越時空與古代先賢對話;而沉浸醲鬱,含英咀華,就不難體味到深蘊其中的人文精神。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崇尚文明的國度。《周易?賁卦》象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當然,這裏所謂“文明”和“人文”,乃與“天文”對舉,主要是指人類社會存在的政治製度、禮樂規範、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 “文明”和“人文”的概念不盡一致。但其所指,顯然具有“精神文明”的意味;而從其宣揚“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強調“人文”對於人的教化作用來看,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其啟示意義。
如果用現代的眼光觀照古代散文,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深厚的人文精神,值得我們去發掘,去體味。在當前中小學語文教改中,日益重視對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和人文素養的陶冶。廣大教育工作者為此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從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材、教法等的全麵改革,采取了不少富於創意的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毋庸諱言,目前現狀尚難盡如人意。特別是如何加強對中小學生人文素質的建構與培養,還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課題。有鑒於此,繼承發揚古代文化的優秀傳統,應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麵;而充分體現古代文化精華,閃耀著人文精神光輝的古典散文,則是祖先留下的可供我們利用的珍貴遺產,值得我們認真閱讀、鑒賞,從而領會精神,汲取營養。
對於“人文精神”的理解,古今中外頗多差異。但在“以人為本”這一點上,認識是一致的。現在看來,“人文精神”乃是關注人生真諦和人類命運的理性精神,它包括對人的自由意誌和主體意識的自覺,對理想、信仰、人生意義、生命價值、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情趣的認識和追求。它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的內在靈魂與生命,是促進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的理性態度及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