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參與者應該是與恐怖麵具人一對一接觸。這樣便於引導。恐怖麵具人告訴參與者畫迷宮的規則,並提供《完全自殺手冊》的錄像然後,遊戲開始。首先由恐怖麵具人出題,他會指出一個《完全自殺手冊》裏出現的任何事物,讓參與者畫在迷宮裏,然後參與者自行去視頻中尋找,找到之後把這個事物繪畫在迷宮畫裏,再與恐怖麵具人對峙。如果對方走出了迷宮,參與者這次就算失敗。接下來,再由麵具人出題。如此循環,直到參與者用迷宮困住麵具人,遊戲才算正式結束。我想這裏麵可能還會有時間限製,或者其他條件製約,來保證遊戲的緊張性……”
郭蓉蓉忽然一拍腦門,脫口而出,“我想明白了一個疑點。那些自殺者經常半夜離家不知所蹤,會不會是把完成的迷宮畫交給這個恐怖麵具人啊。”
“很可能。”丁潛說。
他繼續往下講:“我剛才說完了遊戲的具體操作,我現在從心理醫生的角度談談我對它的理解。我不知道這些自殺者是如何被選中參與這款遊戲的,暫且先不考慮這個問題。我就假設這群人已經參與了這個遊戲。我說過,遊戲最巧妙之處在於回避了‘自殺概念’,否則這些人可能從一開始就心存警惕,這或許並不是設計者希望看到的。因此他采用迂回的方式把自殺概念灌輸給這些參與者——就是要求他們在迷宮畫裏加入視頻裏出現的事物。參與者必須很認真很仔細的的在視頻中尋找才能找到要求他們畫的圖案,盡管他們不是主動觀看《完全自殺手冊》,但也會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被動觀看,了解各種自殺方法,甚至會潛移默化的受到視頻的影響。與此同時,他們還要絞盡腦汁,耗盡心力的構思迷宮,單純畫一個迷宮或許影響不大,但如果周而複始重複一件複雜而壓抑的工作,日積月累,就會對人的心理造成難以想象的負麵影響。這倒讓我想到了著名的‘Learned-helplessness’理論。”
“什麼意思?”郭蓉蓉問。
“習得性無助。”
“好奇怪的名稱啊,怎麼講?”
“‘習得性無助”也稱為‘無助理論’,就是指人或動物由於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利用狗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裏,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裏無法逃避電擊,於是在籠子裏上躥下跳,狂奔狂吠。經過幾次反複實驗後,當蜂音器一響,狗不再躁動,隻是趴在地上,驚恐哀叫。再經過幾次電擊試驗後,當實驗者在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的狗不但不逃,甚至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不僅僅是動物,我們人也一樣,當我們屢次失敗,就會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在這個自殺遊戲裏,充分的利用了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