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劉秀滅王郎,統一河北大部地區,勢力得到了壯大,這使更始帝劉玄緊張起來。更始二年(24)正月,劉玄恐劉秀在河北坐大,難以遙製,於是派使者宣詔,立劉秀為蕭王,召其回師長安。當時,劉秀正在邯鄲宮溫明殿晝寢。耿弇到劉秀床前,說切不可罷兵,自己願回幽州,調發精兵,以成大事。劉秀聽了耿弇的話,正中下懷,於是以“河北未平”為借口,拒絕了更始帝的召令,當下任命耿弇為大將軍,和吳漢一起到幽州去調發所屬十郡的兵力。耿弇到上穀,收斬韋順、蔡充,吳漢殺掉苗曾。然後,耿弇與吳漢一起調發幽州兵馬,引軍南下。兩人跟隨劉秀擊破銅馬、高湖、赤眉、青犢等農民軍,又追擊尤來、大槍、五幡等部,直到元氏(常山郡治所,今河北元氏西北)。在戰鬥中,耿弇經常披堅執銳,率領精銳騎兵作先鋒備勇殺敵,一馬當先,敵兵當者辟易,望風披靡。劉秀乘勝與敵戰於順水(今滿城西北),大破敵軍。劉秀回駐薊縣,又派耿弇和吳漢等13名將領趕赴潞縣東部追擊敵軍。在平穀,兩軍大戰,漢軍斬殺敵軍13000多人,並乘勝在無終(今天津薊縣)、土垠(今河北豐潤東)窮追猛打,直到俊靡(今河北遵化西北)。敵眾潰散,進入遼西、遼東一帶。
更始三年(25),劉秀羽翼豐滿,在洛陽正式即位稱帝,是光武帝,建立起了東漢政權。光武帝劉秀即位,任命耿弇為建威大將軍。建武二年(26),受封好畤侯。
大敗張步功成身退
東漢建武三年(27),劉秀基本上鎮壓了西漢末年爆發的綠林、赤眉農民起義軍,並消滅了一部分地主割據武裝後,成為了當時兵力最強、勢力最大的武裝集團。但是,劉秀的周圍依然還有十幾個地主豪強勢力。但他們卻立不統屬,各自為政,極便於分而治之,各個擊破。於是劉秀采取了先關東,後隴屬,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29年,漢光武帝派大將耿弇攻打割據青州十二郡的張步。耿弇收集降卒安排部曲,選派將士,率騎都尉劉歆,太山太守陳俊引兵東進。耿弇傳令軍中說,不得擅自去向張步挑戰,要等張步到我軍駐地臨淄再把他打敗,以此激怒張步。張步聽說後大笑著說:“尤來、大彤的10多萬部隊都被打敗,耿弇的兵單力薄,而且又疲勞不堪,更不是我的對手。”於是帶著他的3個弟弟張藍、張弘、張壽以及降將重異等人率大軍進抵臨淄(今山東臨淄)城外,準備與耿弇決一死戰。
耿弇率軍出淄水,與敵軍重異部相遇,部下請求立刻對張步發動進攻,但耿弇認為這樣會暴露實力,使張步不敢發起攻擊,於是下令漢軍裝出怯弱不敢迎戰的樣子,向後撤回到臨淄的小城中,以求驕縱敵軍,誘敵深入。張步果然中計,以為漢軍怕他,便揮軍直攻耿弇的軍營,與耿弇的部將劉歆展開惡戰。
耿弇從小城的製高點觀戰,見敵軍已與其部下交戰,便親自率領精兵從側麵向張步陣營展開猛攻,大破張步軍。激戰之中,一支敵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為了穩定軍心,他悄悄抽刀將箭斬斷,從容鎮定地繼續指揮作戰,終於重創張步之軍。第二天雙方繼續激戰,耿弇再勝張步。這時,光武帝劉秀聞張步以大軍攻耿弇,遂親自率軍往救。耿弇知道劉秀要來親征,更是奮勇殺敵。激戰數日,張步大敗,軍中死傷無數。
耿弇料定張步連吃敗仗必定會撤退,於是在張步營壘兩翼預先布置伏兵。夜深人靜時,張步果然率軍撤走。遭到漢軍的伏擊,死傷慘重。張步率餘部僥幸逃回劇縣(今山東昌樂西)。數日後,光武帝到臨淄帶軍,對耿弇讚歎有加,不久,耿弇繼續率軍追擊張步殘兵,逼迫張步拱手投降。
建武六年(30),耿弇西出抵拒隗囂。建武八年,隨劉秀征隴。第二年,與中郎將來歙巡行安定、北地。
建武十三年(37),劉秀增加耿弇的封邑,令他交回大將軍印綬,以列侯奉朝請。但國家一有疑難,仍然召其入朝谘詢籌劃,甚見倚重。
永平元年(58),耿弇去世,享年56歲。諡“憨侯”。
馮異
馮異(-34),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東漢期著名將領作戰勇敢,治軍嚴明,為人謙退,從不居功自傲,實為一代良將。
忠誠仕主謙和禮讓
馮異從小就喜歡讀書,特別是《左氏春秋》,百讀不厭,對《孫子兵法》也有研究。劉縯、劉秀兄弟起兵之時,馮異以潁川郡郡掾(行政督察員之類官職)的身份監管五個縣。當劉秀在昆陽打敗王莽主力後,就往潁川一帶經略。攻父城不下,屯兵在巾車鄉,馮異正好巡視到附近,被漢兵捉拿。有人在劉秀前推舉他,劉秀召見之後,要留他為用。他卻以老母在城中,請求放歸,並許諾劉秀會說服五城來歸附劉秀。後來劉秀去宛城,更始帝劉玄前後派了十幾名將領來攻打父城十餘次,馮異堅守不降。等到劉秀被任司隸校尉,再過父城時,他才和縣令一齊歸降。劉秀任命馮異為主簿,父城縣令苗萌為從事。同時,馮異又推薦壯士姚期等數人,一同隨赴洛陽。劉秀因為長兄劉在宛城被更始帝誅殺,表麵雖裝著無事,但內心哀痛,每逢獨居,酒肉不沾,枕席間暗自涕泣。在那段時間裏,經常寬慰劉秀的就是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