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電的學風、教學質量和就業等等都很好,加之在一些比賽中的突出表現,我們學校的名氣也在逐步上升。可是,單一的理工辦學模式改變卻不大。走進校園,那股濃重的理工氣息就迎麵撲來,讓人覺得有點窒息,讓人很快感覺到我們成電是不完整的,似乎缺點什麼。我們缺的是什麼呢?我們缺少的是展示自己風采的勇氣,巧妙表現自己的方法,整合其他資源的能力,借勢借力的技巧,人文社會的氣息;我們缺少的是在科技領域追求精品的誌向,在政治領域有所作為的抱負,在經濟領域大放異彩的雄心。因此,我們看上去有些呆板,有些單調,缺乏靈氣。
課堂上,老師講著技術,傳授著技術重要的理念,大有技術就是一切的趨勢;同學們信奉著“多做事,少說話”的技術生存之道,都知道埋頭苦幹。有時候,學生發現老師錯了,也決不會與老師爭個麵紅耳赤,隻做到自己心中有數;有時候,發現自己的方法比老師的好,也不會舉起手來,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告訴老師,這對一個理工科學校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對,一切都那麼的天經地義。然而,這正說明我們追求科技精神的浮躁。搞科學技術,需要實事求是的心態,不懈努力追求的行動,而我們淺嚐輒止,這是真正的科技精神嗎?我們畢業生技術好,這並沒有錯,可是隻注重技術就值得商榷,我們也不應該忽視人文精神、社會精神。單一追求技術,這就好似一把鐵刀,經過技術加工變成一把鋼刀,就算又經過特殊加工,變成了一把金刀,可仍舊是一把刀,仍是受製於人。把科技精神與人文精神、社會精神結合起來,我們不僅可以作精品刀,還可以利用刀,來擁有自己的藍天。
我們討厭政治中的勾心鬥角,不習慣經濟中的爾虞我詐,不喜歡藝術文學的虛無縹緲,這並沒有錯,可是我們也忽視了政治經濟在整合其他社會資源中的重大作用和巨大社會影響力,忘卻了人文藝術精神對技術完美的巨大補充作用。我們沒有運籌帷幄的政治手腕,缺乏承前啟後的科學遠見,沒有借雞生蛋的經濟手法,也沒有精明巧妙的處事之道,精益求精的藝術眼光。因為我們實實在在,有棱有角,也因為我們聰明有餘,人文社會精神不足。
建校近50年來,我們學校沒有出現頗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也沒有多少有所作為的經理人,這難道不是我們成電的遺憾嗎?我們能讓這種遺憾繼續延續下去嗎?我們也需要有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大有作為的人物,帶給我們成電永不磨滅的戰績。一個蔡元培,可以讓北大人津津樂道;一個周恩來,可以讓南開人經久自豪,而誰可以讓我們成電人永遠的引以為傲呢?
我們學校的著名校友無不以技術立業,用一顆專業的心,用他們精湛的技術來證明他們的存在,實現他們的價值,丁磊、萬明堅、劉永言無不如此。我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好,而是說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試想,如果他們更會利用政治的整合作用,有更好的資本運作能力,他們會怎樣呢?是不是會更成功一些呢?我們雖然不敢肯定,但是可以預見。其實,他們的成功不單是技術上的,更重要的是經濟上的,是依靠技術的經濟上的成功才使他們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的偶像。要想在現代社會取得巨大成功,決不是技術獨大就可以的,而是需要整合眾多社會資源,包括借資、借勢、借腦、借力等,而這方麵的能力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不用說“聞達於諸侯”,不用說“兼濟天下”,單“獨善其身”我們做得就不夠好!我們有棱有角,卻時常碰壁,我們完全可以更靈活些;我們心高氣傲,可往往先出局就是我們,我們完全可以更執著些;我們看不慣別人的圓滑世故,可別人卻左右逢源。我們追求科技精神與人文社會精神結合,不是說要我們去圓滑世故,而是要我們更有思想和遠見,更有實力與內涵,去追求完美,去精益求精。我的一位同學,就讀於河南某大學,論名氣遠不如我們成電,可是他的處世之道卻在大學進步很多,原來在這方麵不如我的他,現在讓我自歎不如,這不是說要我們虛假迎合,而是要我們更會交往溝通,更會表達合作。我們這方麵的能力不足,你有這樣的感受嗎?
可是,這一切又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靜靜地思考:是我們學生本身就這樣嗎?是我們學校的文化底蘊所造成的呢,還是我們的教育理念有問題?成電的天空不能隻有理工的月,而沒有其他方麵的星,不是嗎?這些問題我們怎麼解決呢?
我們要注意科技精神與人文社會精神的結合。人文社會精神是以人為本,充分利用社會各個方麵的資源,使各方麵和諧發展,追求完美的過程,也是使社會眾多資源發揮最大價值的過程。華裔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就很注意科技精神與人文藝術精神的結合。他應邀設計法國盧浮宮的入口,帶著工作組在那裏住了幾個月。早上,看太陽從廣場升起;白天,在廣場上看人流湧動,並感受陽光不同方位的照耀;傍晚,在廣場上看夕陽西下;夜晚,還要起來看滿天繁星,幾個月過去了,那裏的日月星,那裏的天地人都被設計者所考慮著,終於轟動世界的建築精品出現了——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這正是他把建築技術與人文藝術、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的結果。試想,如果他沒有追求技術完美的執著,沒有人文藝術的修養,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