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六提出了“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營銷為導向,目標管理為龍頭,崗位管理為軸心,科技創新為動力,管理創新為突破口”的改革發展思路,明確提出了“確保國家需要,促進模擬集成電路技術上台階;發展民品,開創效益新局麵;深化改革,建立高科技企業機製”的奮鬥目標;從製度建設、分配機製、治理結構、人才隊伍建設、經營管理以及重大經濟支撐項目等方麵進行了總體設計,推出了一係列的改革舉措:2001年實施精簡機構和人員方案;2002年在全所開展定崗、定員、定職責的“三定”工作;2003年全麵推行了以崗位管理為軸心的全員聘用製改革,初步實現了崗位及人員的優化配置;2004年全麵開展製度規範化建設;2005年深入開展崗位評估,建立了以崗位薪酬製為基礎的報酬體係;2006年出台了《經營目標責任製管理辦法》,推行主任設計師、主任工藝師製度,開展優秀青年技術人才評選;2007年推出了“實施事業部製,做強做大24所”組織架構優化工程;2008年著力推進“模擬集成電路研發基地建設”並得到國家認可等等。通過全麵深化改革與實踐,創新性地建立起了“四個機製”,即以崗位管理為軸心的契約化管理機製;以崗位目標為導向的績效考評機製;以崗位價值為基礎的動態分配激勵機製;以素質提升為目標的多層次人才培養機製。係列改革措施的推行,使24所經濟在2000年即徐世六出任24所所長當年就一舉扭虧為盈,並從此一路攀升,2008年全所總收入是1999年的近10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改革成果榮獲了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24所的職工們感激他們的徐所長。2000年,職工們親自為徐所長戴上大紅花,敲鑼打鼓送他去北京參加全國勞模和全國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徐世六載譽歸來,帶給24所驕傲與自豪的同時,更向大家展示了他崇高的情懷和人格魅力:他將國務院頒發的5000元獎金,悉數捐贈給所裏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他說:“榮譽是大家的,24所的發展全所職工都作出了貢獻,因此,這獎金是大家的。”
麵對陰晴不定的市場變化,徐世六在24所強調了兩個“力”:創造力和競爭力。他認為,企業領導人既要有追求成功的激情,更要有指揮企業整體運動的能力,“就如駕駛汽車的司機一樣,把握好方向盤使汽車的各部位有效運轉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所以,徐世六不斷實踐著他的“動態企業管理方式”:員工要根據崗位動,管理層要根據員工動,企業要跟隨市場動,人員、戰略、運營三個核心流程的緊密聯結,把總體目標分解到各個部門,把壓力傳遞到每個員工身上,使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一個現代科研院所,促進微電子技術發展、產品開發和推廣應用,使科研院所始終走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浪尖上”。
“正是因為巨大的生存壓力,迫使我們這個1000多人的集體不得不走出吃大鍋飯的日子。”徐世六對自己要做什麼很清楚,他要讓企業走在市場的前麵,科研人員的開發研究走在技術的前麵,讓企業的各個組成部分充分運動起來,在運動中煥發生機與活力。
人才
“國以人興,業以才立”。徐世六非常重視人才、愛惜人才。他認為,影響24所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是人才問題,人才是立所之本、發展之源,加快科學技術的創新和跨越,離不開人才,隻有有了用科學發展的思想武裝的人才,才能實現24所的可持續發展。他把吸引、集聚人才作為頭等大事,督促機關部門,想方設法培養人才,以大項目為事業基礎,請Willy Sansen、Harold Gamble、Franco Maloberti等國際知名教授來24所講學,請國內外一流的專家當導師來帶技術團隊,促進人才的快速成長。
麵對複雜多變的人才市場變化,他提出了“以促進員工全麵發展為己任,創新管理、德行實踐”的管理格言,通過不斷思考和探索,創造了建立動態管理機製的企業管理方式。他通過管理、技術和技能三支隊伍的職業通道規劃,對管理:推行中層幹部的滾動目標責任製,年薪與目標掛鉤;對業務管理按照高級主管、業務主管等六崗、22級薪檔製,寬帶薪酬設計,實現管理崗位動態激勵;對技術幹部:實施主任、副主任工程師等六崗、23級薪檔製,寬帶薪酬設計,動態激勵技術人才,培養技術帶頭人,打造行業領軍人才;對技能人才:著重培養技師隊伍和高級技工隊伍。他著力推行高效、精幹、扁平的組織結構,打破了幹部職務終身製,形成了技術、管理幹部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勵與退出機製;以崗位管理為軸心的全員聘用製的推行,建立起了新型的契約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崗薪隨企業效益浮動,收入與業績掛鉤的寬帶薪酬體係,並在技術管理骨幹中推行年薪製。較好地體現了人才資本的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人才的吸引和穩定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