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深水急虎作倀 崇山峻嶺育兒郎 第壹.貳節(1 / 2)

第壹節

鴨綠江清界古封,強無詐息樂時雄。

逋逃不納千年祚,禮儀鹹修百世功。

漢代可稽明在冊,遼征須考照遺蹤。

情懷造到天心處,水勢無波戍不攻。

這首詩,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作的一首【鴨綠江】。短短幾句,便道出鴨綠江在中國曆朝曆代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來,鴨綠江便做為中華上國與朝鮮半島的邊境河流,用豐富的漁業水產,養育著兩岸百姓。

朝鮮半島曆代都是中華帝國的藩屬國,自中華隋唐以來,半島上無論是何人執政,風雲如何變幻,其政治、文化都與中華上國融合度極高,服飾、語言幾無二致。和平時期,君臣分江而治,邊民往來,互通有無。一旦中華發生戰亂,改朝換代,這鴨綠江沿岸,兵災匪患就層出不窮,使得兩岸的百姓苦不堪言。

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恭湣王時期,正直中國的元朝末年。因為蒙元暴政,導致元朝的漢民百姓紛紛舉旗造反,各路義軍好似星火燎原,一時間,攻城略地,從蒙元軍隊手中,奪回了大部分南方重鎮。因起義義軍打紅旗,頭紮紅巾,故稱作“紅巾”或“紅軍”,又因焚香聚眾,又被稱作“香軍”。蒙元在中華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丟失了大量的南方土地。

而高麗王朝的恭湣王,仍認蒙元為宗主國,並屢次派兵進入中國南方諸省,積極協助蒙元朝廷,鎮壓中國的反元義軍。隨著紅巾軍的軍力大增,一度攻占遼東地區,並圍困了元朝的京城大都。高麗見大都被圍,又派兵渡過鴨綠江,襲擾義軍後方,給義軍造成極大損傷,因而紅巾軍誓要報複高麗。鴨綠江地區也成了元軍,義軍,高麗軍的三方爭奪之地,反複易主,兵災不斷。

元惠宗至正二年,初夏,鴨綠江南岸,高麗平安道轄內一個叫做青魚裏的小村莊。

一位青年漢子,正在江邊一艘小漁船旁歸攏漁具。小船極其破爛,船頭船身都是修修補補的痕跡。小船也是靠岸不久,船旁的江灘上,擺著十數尾小魚。青年漢子身材消瘦,臉有菜色,一身破衣,也如漁船一般,補丁摞著補丁,挽著褲腿,赤腳站在江邊淺水裏。

一中年漁民從船前經過,看了看江灘那十數尾小魚,衝著青年漢子問道:“蘇老弟,這些小魚,夠給你媳婦兒下奶嗎?這魚,也太小了些。”

這姓蘇的青年漢子放下手中漁具,轉過頭來麵容愁苦,歎口氣答道:“金大哥,這又有何法?你也知道,那上遊的江虎幫,在江中下了二十六道大漁網,這江中的大魚,在上遊就已經被捕撈的差不多了,咱們這下遊,也隻能抓些這小魚小蝦,別說給媳婦下奶,就這一日三餐,都已經要沒有著落了!”

金大哥抖了抖手中的漁網袋子往江灘一扔,也隻七八尾小魚裝在袋中。恨恨的說道:“可不是!這江虎幫太也欺負我們下遊漁村!聽說他們是要逼得我們沒有飯吃,好讓我們去加入他們幫會,去做那些個圖財害命的勾當!我們世代老實漁民,怎能與他們一般,去做那些喪盡天良之事!你家好歹隻有一家三口,我這上有老下有小,七八張嘴在等著吃飯,真的是要活不下去了。過段時間,我打算去投奔我在平壤府的哥哥,找些別的事情,不做這打魚的營生了。”

那蘇老弟蹲下身子,將那些小魚收進袋子,站起身望著江麵,半晌才回道:“真的是要過不下去了,我家這兒子,這才出生兩天,還太幼小,等過得一個月,我也不打魚了,也去南邊看看有什麼營生可做,總得養活我這兒子不是?金大哥,咱們走吧。”

這蘇老弟,名為蘇直風,本是漢人,原籍蘇州,為躲避戰亂,一路北上,便在這鴨綠江邊住了下來。母親早亡,去年娶了一位高麗姑娘成親之後,老父又得了瘧疾而亡。小兩口繼承了家中的破漁船,靠打漁為生。原本自給自足,日子尚且過得下去。

第貳節

可這鴨綠江邊,有一大幫會,叫做江虎幫,幫主名為都澤,幫眾數千。販私鹽,賣人口,劫掠商船,無惡不作!本來這江虎幫除了江麵的生意,倒也不與江邊上下遊的漁村發生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