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盡的閻府
山西定襄河邊閻府,當地百姓稱“花園”。想當年,這裏活似京城皇宮,平頭百姓可望而不可即;解放後,雖然多家單位先後進駐於此,但百姓大抵可自由往來,便真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了。尤其改革開放之後這裏興了旅遊,這“花園”便不僅是當地人的了。天南海北的人來了都可以進去逛,這一逛就逛出了名,成了晉北聞名遐邇的景點。
這逛閻府和看戲文差不多,懂行的看個門道,閑逛的圖個熱鬧。那急猴兒般闖進大門就大呼小叫地打聽閻錫山住哪院、五姑娘在哪屋的,就是專來看熱鬧的。在他眼裏,閻錫山、五姑娘和關雲長、楊家將也是差不了多少的,都是山西人的厲害祖宗。
而一些穿著光鮮的場麵人物,逛“花園”心態就複雜多了,有探秘的,有揣摸的,有站在家訓前細細品味的,有穿堂過屋暗暗慨然的。這還不止,前些年還有寫狀子上告的,站在院子中間叉了腰破口大罵的……瞅著這熙熙而來攘攘而去的客人,“花園”的管理者左右不是,誠惶誠恐。從籌備到如今20年眨眼工夫過去了,翻來覆去蹉跎了多少歲月?
閻府不就是個民國梟雄閻錫山住過的老宅子嗎?你莫非炸了它不成?它也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啊!它回到勞動人民手中幾近60年了,如今仍叫閻錫山故居,是因為閻當年是它的主人。而現在它早已成了人民的寶貝疙瘩了。你不疼它愛它、修繕它維護它,合理地開發利用它,卻還當它是十惡不赦的東西,擔心來人看了產生非常的聯想,這也不對那也不行,這是不是顯得我們神經太敏感。太低估我國公民的政治辨別能力和思維水平了呢?
在我看來,百年閻府已從一個政治符號逐步演變成了一個曆史文化符號。這個符號的最大意義便是認識曆史、啟迪未來。任何狹隘的觀念在這一科學理念麵前都顯得猥瑣而卑怯。人類已進入2l世紀,思想的借鑒與融合必然會帶來政治的多元和互動。雖然和諧不是放棄原則,融合也不能失去本色,但閻府不應再繼續是政治搏擊的沙場。既然曆史把它留給了我們,那就讓我們敞開胸襟愛它吧,因為它記錄了我們前輩太多的悲歡離合,已成為人民共有的曆史文化遺產。
張建新於明燈軒20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