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後溝古村,中國北方版桃花源(1 / 2)

來過後溝古村的人都知道,後溝在一條長長的溝裏。

出了榆次市區,沿通往壽陽的公路向東,走到東趙村東再向北一拐,便進入了後溝古村所在的山穀。這時你會立刻產生一種回到從前的感覺,因為那些代表著現代文明的景物一下都消失了,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夾道而立的黃土山峰,如果是在夏天,山峰上的綠樹青草會把整個山穀映襯的生機盎然,如果是在冬天,山峰上因枯萎而發黑的草木會給山穀平添原始古樸的氣息。

但是,你不要以為後溝馬上就到了,其實還早著呢!即便是開車過來,也需在曲曲彎彎的鄉村公路上走上十幾分鍾,而且剛入穀口的時候還能偶爾看到道旁有人家,再往裏走沿途卻隻能看到挺立的黃土山峰。若不是腳下的鄉村公路和公路兩旁零零碎碎的農田,真會讓人以為是走進了荒無人煙的大山深處。

等到汽車在公路上走過九曲十八彎,讓人都辨不清東西南北之時,遊人才會在一片棗樹林後看到後溝景區若隱若現的票口。其實這也是後溝古村開發成景區之後才有的景象,在這之前古村是完全隱藏在一道山崖之後的。隻有等來客繞到山崖背後,層窯疊院、錯落有致的後溝村才會豁然呈現在眼前。

當我們走到這裏,不禁就會想起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對“武陵人”尋找“桃花源”的描述: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當年的後溝古村就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由於經濟不發達,後溝村長期以來都沒有專門與外界連通的道路,村民外出就是沿龍門河道往出走,雨季河水上漲後,根本看不到有人走過的痕跡。當時村子完全掩藏在現在票口看到的黃土崖壁之後,不知內情的人根本不知道這裏有村子。據說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掃蕩走到這裏,隻看見一道黃土崖,沒發現有人煙的跡象,就掉頭回去了,使後溝逃過一劫。

後溝古村不僅是地理環境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她的起源也與桃花源十分相似。據後溝村出土的墓誌碑記載,後溝古村張姓的始祖張崇暉原是“清河望族”,“避地於茲”來到後溝。墓誌銘中雖然沒有確切說明來此的原因,但卻記載張崇暉卒於唐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享年81歲。那他就應該生於公元738年,即唐開元二十六年。而公元755年,即唐天寶十四年張崇暉17歲時,“安史之亂”暴發了。一場空前的浩劫橫掃中原大地,包括清河縣在內的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一片蕭條,人民過的是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杜甫在他的詩作《無家別》中描繪了當時的景象:“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我們不難推測,張崇暉一定是為躲避“安史之亂”才來到後溝的。這與桃花源中的人為“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