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我不記得是我多大的時候從書本上看到的了,學問一詞也是從那時起開始明白開始知道什麼是學問,讀書識字又為了什麼?未讀書之前記得那時父母教育我的是去了學校呀!好好學習多讀書多識字長大了就能少受苦,少受罪。那時我知道了:哦!原來讀書,做學問是為了不挨餓呀!可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懂的事明白的道理也越來越深時,或許也是因為隨著歲數的一年年增長思想境界乃至於人生的三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此時讀的書也就不是為了解決溫飽不挨餓,能有口飯吃,將來的衣食無憂這麼簡單了。這時讀的書是“思民,思國,思社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懂得這一個人的本事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的道理了。
記得小時候那時還比較小。那會也是和同齡的孩子一樣隻是知道滿世界的亂轉,滿世界的瞎玩。玩具呀!沙包呀!捉迷藏呀!又或是從哪撿些報紙等易燃之物再從家裏偷拿上幾顆馬鈴薯,幾個小夥伴找個人少的地方搭個簡易的小灶台烤馬鈴薯吃。整日整天的樂不思蜀經常的就是放了學書包往家裏一扔一放,作業都不寫掉頭就和小夥伴們跑出去玩了。直到十二歲生日時爺爺給我送了本書,書呀書!那時我可是才剛剛十二歲呀,正是玩的年紀,好不容易滿心的等呀盼呀,盼到了過生日。可爺爺呢?卻送給我了本書,現在想想我的童年也是從那個時候發生了改變,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漸漸的明白了這人生的意義,當然了也明白這世間的是與非,對於錯。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轉折點的,那麼我的轉折點就是從十二歲時開始的吧!
我的第一本書就是《道德經》,哎呀!簡直就是嗚呼哀哉!一個十二歲的幼稚孩童的生日禮物是竟然是一本《道德經》。這放在誰的身上都是一件讓人驚掉門牙的事吧!那時爺爺對我說的話我現在還隱隱約約朦朦朧朧的有個映像,那時老人家說的是:人這一輩子很長的,長得到能夠在你有身之年做完你認為對你這一生有意義的事,能夠到老了回想起來還能去和朋友們誇耀還能去炫耀的事,人要做對事就要多讀書,多識字。它既能給你的人生指明方向,又能讓你在人生的茫茫長河中不會失去自我。這句話也是一直陪伴我走了這麼多年的至理名言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嘛!可那時我還是十二歲呀!我的童年幾乎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結束的吧!真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呀!哭!!!
真正能夠看懂《道德經》的時候那時該是十五六歲了吧!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這段古文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歲月的長河中它教育了多少的古哲聖賢,它開創了多少個朝代。我想這可能才是我們華夏民族真正為之自豪的吧!若說起文化底蘊論起曆史悠久綿長又有哪個國度可以媲美一二的呢?可如今到了這個時期這個世紀,打開手機又或是打開電視,裏麵的是什麼呢?男女約炮,一夜風流。為錢為利,不顧道義。欺壓弱小,不顧廉恥等等簡直就是曆曆在目,是我們把我們的民族丟棄了呢?還是我們的民族把我們拋棄了呢?當一個國家漸漸的正在丟失仁義禮智信時,我們丟掉的真正隻是這些嗎?我們做人的原則,底線,操守可還在嗎?不如我們好好的問問自己我們到底丟掉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