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一詞的由來,最為普遍的說法是,在遠古時期,以打魚捕撈為生的漁民們,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禱,祈求神靈保佑自己能夠平安歸來,其中主要的祈禱內容就是讓神靈保佑自己在出海時能夠風平浪靜、滿載而歸;他們在長期的捕撈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風”給他們帶來的無法預測無法確定的危險,他們認識到,在出海捕撈打魚的生活中,“風”即意味著“險”,因此有了“風險”一詞的由來。而另一種據說經過多位學者論證的“風險”一詞的“源出說”稱,風險(Risk)一詞是舶來品,源於拉丁文Risicare一詞。Risi之意是由希臘文中的Cliff(山崖)派生出來的,Risicare一詞被解釋為“在山崖中航行”,意為害怕。從一般意義而言,風險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損失性、不確定性和社會性。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承受風險是銀行業的核心特征。銀行因為承擔風險而生存和繁榮,銀行基於其風險處理能力而獲得盈利。對銀行而言,風險客觀存在於經營活動全過程,既是其發展的內在推動,也是其發展的製約力量。一方麵,銀行通過有效風險安排、風險經營,可以獲取較好收益;另一方麵,銀行風險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具有警戒作用,能夠對銀行行為產生約束,成為業務過度擴張的有效製約力量。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人們對銀行風險談虎色變。

2010年,我國政府融資平台債務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2011年,房地產調控政策日趨嚴厲,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多種渠道收緊流動性,人們對銀行風險的承壓程度又產生了諸多遐想。

在銀行風險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資的時候,各行各業的人們都試圖從各個方麵解釋、評價銀行風險的嚴重程度、銀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銀行承受的風險有哪些?銀行風險管理機製是如何運行的?對普通大眾而言,這些問題顯然是陌生的;對銀行每天忙忙碌碌處理日常事務的大部分工作人員而言,雖然承擔了管控風險的具體工作,但他們要全麵、完整地回答這些問題依然是非常困難的。

作為一名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崗位工作的人員,我一直想奉獻給大家一本關於銀行風險管理的簡易讀本。通過它,使普通大眾能夠了解什麼是銀行風險?銀行是如何管理這些風險的?銀行風險管理人員對人們熱議的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房地產貸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是如何理解的?通過它,使銀行工作人員能夠了解他們每天麵對哪些風險?他們在風險管理機製中能夠起到什麼作用?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著哪些不足和值得改進的地方?但是,由於工作中繁雜事務的羈絆,未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未能將平時工作的點滴積累進行整理,一直心存遺憾。在英國攻讀風險管理專業的女兒的敦促下,使我跟四川外語學院專門從事銀行風險管理的老師相識,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使我們有了很多的共鳴,多次的相互的溝通交流、深入探討,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經濟麵前,如何有效地平衡風險與收益之間的複雜關係,一直是橫亙在眾多金融研究人員以及金融實務人士麵前的難題。金融體係各種風險管理的探索與執行,不僅僅是研究人員、高層人員的責任,更多地與金融體係的每一個末端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本書是銀行風險管理人員和高校研究人員共同的思考,希望能給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為廣闊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