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五大提出要依法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監督,規範和維護金融秩序,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黨的十六大再次提出要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使金融更好地為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這充分說明: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密切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然而,我國過去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金融領域實行“大一統”的中國人民銀行體製,信貸業務、現金發行、轉賬結算都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經營管理,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金融活動完全服從於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國家資金物資分配計劃,不存在金融風險,也不具有風險觀念,更談不上風險防範與控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金融體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與金融的繁榮與發展,同時金融風險問題也變得突出起來。1979年實行銀行專業化改革,此後又進行專業銀行企業化和商業化改革,把國家專業銀行轉變為國有商業銀行,辦成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求資金平衡的金融企業,業務經營風險相應增加。同時,建立了一大批股份製商業銀行以及證券、保險、信托、金融租賃等金融機構,完全按市場方式運作,加強了同業市場競爭,增加了金融風險。海南發展銀行的關閉、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破產、商業銀行巨額不良資產的存在,都清楚地表明金融風險的客觀存在,引起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金融業日益融入國際金融發展的洪流。金融全球化和國際化程度的加強,既有利於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也使我國金融業更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影響和衝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是有關國家國內金融風險長期累積的結果,要想防止危機的發生,必須切實防範和控製金融風險。我國“入世”已經5年,“入世”為我國金融業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入世”後一些經營規模巨大、經營機製靈活、服務手段先進的外資金融機構湧入我國參與競爭、爭奪市場,使國內金融機構麵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和市場競爭風險。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金融企業運行機製,有效防範和控製金融風險,保證金融業乃至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十分重大而又緊迫的課題。
本書借鑒國際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經驗,結合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經營風險管理的實際,通過對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經營風險進行全麵、深入地分析,揭示風險形成的原因和機理,探討加強風險管理和實現安全穩健運行的基本途徑、方法和措施,為我國商業銀行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係提出建議,對於我國商業銀行加強業務經營風險管理、實現安全穩健運行、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的主要內容為:第一章論述商業銀行的性質、經營目標、經營原則、經營環境與條件,西方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發展趨勢,我國商業銀行的建立、改革與發展概況;第二章論述商業銀行業務經營風險的性質、種類及成因,商業銀行業務經營風險管理程序和方法;第三章在對商業銀行資本業務進行概述的基礎上,重點論述《巴塞爾協議》與銀行資本管理的國際規則、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規定、商業銀行資本業務風險種類與管理策略、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風險管理與增資途徑;第四章在對商業銀行負債業務進行概述的基礎上,重點論述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經營與風險管理、其他負債業務經營與風險管理;第五章在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進行概述的基礎上,重點論述商業銀行貸款業務風險識別、貸款信用分析與貸款風險防範、貸款方式選擇與貸款風險分散與補償,進而探討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與控製方法與措施;第六章在對商業銀行投資業務進行概述的基礎上,重點論述商業銀行投資業務的收益、風險及管理策略;第七章首先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進行概述,然後對中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進行比較分析,最後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表外業務經營風險及其管理進行重點闡述;第八章首先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進行概述,在此基礎上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風險管理進行全麵地探討,最後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中的外彙風險及其管理方法進行了重點闡述;第九章主要論述商業銀行的兩種基本經營模式與金融風險防範、我國實行混業經營模式的必要性及其構想、金融監管體製與金融風險防範的原則、方法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