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1件事讓胸懷更寬廣一些(1 / 1)

一些諺語說:"量大福大。"一個寬厚容人、海納百川的領導者能使天下英豪歸服,群策群力,幹好事業。

古今中外的牛勢領導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為人大度、胸襟開闊,能容納有個性的下屬,能寬容下屬的缺點,能寬恕下屬的錯誤甚至能饒恕傷害過自己的人。在中國曆史上,這類事例不勝枚舉。

唐代名臣魏征做太子李建成的屬官時,曾多次勸李建成殺掉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計前嫌,非但沒有殺他,反而非常倚重魏征,給了他很高的官位,而魏征也盡職盡責,君臣一心成就了唐初的貞觀盛世。

晉文公重耳在逃亡時曾被手下頭須偷走財物,登上王位後,重耳不但赦免了頭須的罪責,還封他做了官。

在楚莊王的慶功宴上,將領唐狡趁黑燈之際摸了莊王愛妾許姬的小手,頭盔上的羽纓被許姬揪了下來,留下了把柄。楚莊王得知此事後,命令不要點燈,讓眾將全部絕纓痛飲。七年之後,楚莊王攻打鄭國,知恩圖報的唐狡獨率幾百人為先鋒,一路過關斬將,後續大軍竟未遇一個阻兵,直取鄭國都城滎陽,使楚莊王聲威大震。

心胸狹窄的領導者,因為不能容言、容事和容人,往往身敗名裂、國破家亡。西周末年,周厲王政令嚴酷,隻要聽到誰說自己的壞話就殺誰。雖然怨言暫時平息下來,但三年後,忍無可忍的老百姓還是發起暴動,推翻了周厲王的殘暴統治。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水滸中的王倫。他是梁山泊的第一位寨主,按說對於眾多好漢的加盟應該求之不得,可惜他心胸狹窄,生怕保不住寨主的位子,堅決反對晁蓋等一幫英雄好漢上山加入他們的隊伍,結果身首異處,被後人所不齒。

不要以為做一個牛勢的領導者,就得我行我素、排斥異己,恰恰相反,牛勢領導應該具有寬廣的胸懷,容納和團結各種力量,賞識下屬、激勵人才、包容異己、群策群力,一起共謀事業。諺語常說:

"量大福大。"以寬大的胸懷做人做官,往往是後福無邊。

中國曆史上不乏明君賢臣,春秋早期齊國的齊桓公就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他不計管仲射殺之嫌,以虛懷若穀的博大胸襟接納管仲輔佐自己,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

齊裹公死時,他的長子糾在魯國,次子小白在莒國,兩人聽到齊襄公死於國亂,都想搶先回國繼承王位。莒國距離齊國路途比較近,小白很有利,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於是帶領幾十名精兵強將騎著快馬先回齊國,想為公子糾搶得皇位。

半路上,他們與公子小白的大隊人馬狹路相逢,管仲寡不敵眾佯裝後退,之後突施冷箭,射在了小白胸前的衣扣上。小白怕管仲射第二箭,急中生智咬破了舌尖,口吐鮮血,倒下詐死。

管仲自以為大功告成,回去對公子糾說:"次子小白已死,齊國王位非您莫屬了。"公子糾於是放慢了回家的步伐。

誰知道很快傳來小白已經繼承王位的消息,公子糾一行趕緊逃回魯國。齊桓公小白繼位後,非常痛恨公子糾和他的師傅管仲,找機會讓魯國將公子糾和管仲押送回齊國。

齊桓公氣得咬牙切齒,恨不得對管仲"食其肉、剝其皮"。宰相鮑叔牙力勸齊桓公,說管仲有經天濟世之才,是安邦定國之良相,還說"您要治理齊國,我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齊桓公想了很久,聽取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殺己"仇人"管仲為宰相,並對其信任有加,國家大事均由管仲處理。經過幾年的光景,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實現了從亂到治、從窮到富、從弱到強的富國之路,一個強大的齊國在中原悄然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美國心理學家威斯爾特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在思想不緊張的狀態下工作,就能發揮他應有的能力。欲使下屬進入這樣一種精神狀態,領導者必須大度地為下屬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怎樣才算胸懷寬廣?一是"容異",善納別人的不同意見,善待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二是"容過",對待犯錯誤的下屬絕不能"一棒子打死";三是"容嫌",就是對那些與自己曾有過節的人不報複、不打擊,寬容大度地對待他們。

領導者隻有胸懷寬廣,才能招來人才歸服。無數事實例已證明,領導者胸懷寬廣與否,直接決定了其威信的高低,乃至事業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