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此間主人姓蕭單名一個瑾字,是琅琊郡蕭家的獨子。要說這蕭家其實也就稀鬆平常,既不是書香門第也不是官宦之家,隻是一般商賈略有薄財而已。蕭家夫婦出身微末,白手起家,一起經曆了不少風風雨雨,感情自然相當深厚。偏偏人到中年卻一直膝下無子,兩人為此整日愁眉不展。四處燒香拜佛求醫問藥,家財差不多散盡也未有子嗣。正當兩人絕望時,事情卻峰回路轉。有一日在進山燒香的路上意外遇到了一個昏迷不醒的少年。少年大概八九歲,生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蕭家夫人一見之下便心生憐意,連忙吩咐下人將其救回了家中,又請了郎中為其看病。幾經救治,少年終於醒轉。問他家居何處為何昏迷在路邊時,他又一問三不知什麼都想不起來。派了人四處走訪探查也沒有任何關於這孩子的消息。於是蕭家夫婦便認定這必然是上天對他們二人的垂憐,是天賜的禮物。便收養了這個少年當作親生兒子,取名為蕭瑾。蕭瑾在剛醒過來的頭兩年從不與別人說話,總是自己悶悶不樂,有時還會自言自語說的全是一些別人聽不懂的癡話。什麼這裏明明還是地球啊怎麼時間不對了之類的。蕭父聽了幾次便擔心自己撿來的這寶貝兒子會不會腦袋有問題。後來似乎是在蕭家住習慣了,蕭瑾臉上慢慢有了笑容,也開始與別人溝通起來。這一來便顯出他的不凡來。非但出口成章七步成詩,就連商賈之事也是信手拈來。他家中本就經營一間小客棧,不過因為疏於管理,經營不善,甚是冷清。蕭瑾見家中生計日漸艱難,便自告奮勇接管了客棧的生意。接手後釀造了新酒,做出新菜,重新裝修了客棧裏裏外外。結果不出半年竟是生意興隆遠近聞名了。蕭瑾順勢將客棧換了個名頭一口氣在琅琊郡連開了四家分號。聽到這,墨池翁插言道:“既是有那陶朱公的本事,為何不將客棧開到京城去?琅琊郡終究格局太小。”店小二回道:“我們家少爺生性最是淡泊。他本就不喜商賈之事,隻是看老爺為全家生計整日操勞於心不忍才開這如家客棧。莫說是商賈,便是狀元我家少爺怕是也能中得。郡上幾個老先生都對他做的詩文讚不絕口,搶著要收他當學生呢。而且少爺心性善良,開客棧掙了銀錢,便在城中建了幾所大宅叫做福利院,專門收留一些老弱病殘。不光供其吃穿還真正交教了一些小手藝,讓他們此後一生都能自己養活自己。“
店小二說著竟哽咽起來:“小人便是城中的乞兒,若不是少爺收留早就不知死在何處了。”墨池翁連連稱善,又隨口問道:“那你家少爺現在定是拜在哪個大儒門下準備金榜題名了吧?”店小二搖搖頭說:”少爺不好利也不逐名,並不想讀書做官。倒是對江湖武學興趣頗深。他自己每日天不亮便到山中強身健體,對客棧中往來的江湖人士也總是格外親熱。為此城中幾個老先生胡子都楸斷了好些根。”墨池翁聽罷哈哈大笑說道:“還真是性情古怪,老夫越來越想見上一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