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讓我們去吧,您是旅長,大家都要聽你的指揮的。你要是受傷了,可是會動搖軍心的。”
“放屁,能打傷老子的子彈還沒造出來呢。就這麼說了,你們要是再勸就是違反命令,這裏不能沒有人管著,前麵的事情隻有我能夠幫著解決,這件事就這麼說定了。”
說完,李德便拿起武裝帶往外麵跑去,兩個參謀還沒來得及繼續說,李德便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了。兩個參謀苦笑著相視一眼,對於李德的活躍實在是想不到,還是戴眼鏡的參謀迅速下達命令:“來人,馬上派一個班的戰士去保護長官,就算是死也要護得長官的周全,要長官有什麼差池我那你們是問!”
“是!”
顯然,李德並不清楚戴眼鏡參謀給他派了什麼人,隻是他直接趕往了土軍的物資囤積處,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反坦克武器。他知道,德軍在一戰中已經發明了反坦克炮,即便是在還未有專門的反坦克炮誕生之前,德軍也使用過77毫米野戰炮進行改裝,使其能夠進行平射。這種平射的77毫米野戰炮雖然炮彈初速慢,但口徑大、殺傷力強,應該說是所有裝甲車和初期坦克的殺手。
他希望能夠找到這樣的一門火炮,這樣的話對於前線的戰士們,敲掉一輛裝甲車,便能夠挽救很多戰士的性命。然而,令李德失望的,便是在土軍的囤積點裏,根本沒有這類的武器。期望越大、失望便越大,倉庫裏堆滿的都是步槍、彈藥和糧食,但就是沒有一門李德理想中的火炮。但有一門火炮映入了他的眼裏,它很低矮,炮管短但是有駐退機,有炮盾。
這個東西很熟悉,李德稍微低下身去看,這才看清楚,原來這炮是老相識了。是的,便是那奧匈帝國的37毫米速射炮了。這種速射炮造型低矮,專門用來打敵方陣地的機槍,而其射程又在機槍的射程之外,是一款專門為了對付機槍而誕生的武器。有效射程大概是一千多米,最遠距離也就三千多,雖然與迫擊炮相比這玩意似乎沒什麼卵用,但在塹壕作戰時,它的威力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出來。
那麼,這種武器能不能擊穿裝甲車的鋼板呢?既然可以摧毀重機槍,那麼其穿深應該不會連幾毫米的鋼板都炸不穿。要是真的這樣,這玩意隻好拿著扔掉了,反步兵不方便,反坦克又沒什麼卵用。但不管怎麼樣,都還是要試一試的,於是李德便令人將這門速射炮抬出來,然後帶著前往炮兵陣地。
在炮兵陣地上,李德親自抽了四、五門75毫米野戰炮出來,由卡車牽引著立刻趕往十二月一日鄉的城東去。這一次,他要真真正正的來一次“大炮拚刺刀”,在沒有便攜的肩扛式反坦克武器誕生之前,反坦克的主要能力便是士兵手裏的集束手榴彈和反坦克手雷,以及炮兵班的反坦克炮。後者作為一種防禦性武器,行動並不方便;前者並不占編製,但是這種武器需要士兵用性命去完成,很多人在向前逼近的時候,來不及使用便以及被敵人的子彈打死了。
“媽蛋,這一次回去了,我要學那些美國佬一樣撿垃圾,然後造出反坦克火箭筒出來!”
李德一邊坐在卡車上,一邊有些怒其不哀想著。這個時代的武器,總歸來說還是太落後了,雖然很多都是在二戰中才能夠發展起來。但現在要麼是完全為零,要麼是雛形,根本就沒有後續的發展那麼好用。而要對付像土軍的這種裝甲車,就得靠著人命去填,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人,李德很難去下達這個命令。
李德的部隊基本上都是保持著原樣,都是三三製的排列,由於人數不夠組成另一個團, 所以隻好做罷。一個連差不多一百來號人,一下子陣亡了三十多人,負傷六十多人,基本上一個連差不多就打殘了。
這是李德無法接受的事情,傷亡已經遠遠的超出了他的接受範圍之內。麵對著越來越大的傷亡,李德不得不對此做出反應,他不希望在自己為此而感到遺憾,或者是悔恨。人心都是肉長的,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他們或許是丈夫,或許是家裏的頂梁柱。他們犧牲了,那這些家屬該怎麼辦?
李德坐在卡車上,雙手抱著頭彎下腰去。這第一次感受到了彷徨和無助,以及發自內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