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語--我與旅行(1 / 2)

自古聖賢就有告誡: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第一條大家很可能做到,但是第二條卻鮮有人落實,所以“行者無疆”的道理懂得人並不多。有人說書就是路,讀書就是走路,這不無道理;然後“紙上得來終覺淺”,腦海中勾勒的與親眼目睹的畢竟是有差距的。書中的感悟和現實中的感悟也是截然不同的,盡管不能厚此薄彼。

學識稀疏,搜腸刮肚一遍我心中關於旅遊的故事,我找到兩個我所敬佩的人。第一個就是徐霞客,書香世家出身的徐霞客從小就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立誌要遊遍名山大川,相信這個誌向很多人都曾懷揣過,但是終究流失在光陰的故事中。“其一生誌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我們可以想象出這位遊俠的豪情與狼狽並存的情景,也不難為他的瀟灑飄逸而動容。第二個就是餘秋雨,作為一個學者,他沒有選擇坐在屋子裏冥思苦想,而選擇來一場文化苦旅,在腳下思考人生、命運、曆史、未來。毋庸置疑,餘秋雨的文化高度已經到達巔峰,而通過遊曆則使他的精神高度臻於完美,形成一個有廣有深的文化奇譚--看著美麗動人,卻又引人深思。餘秋雨通過腳步來丈量曆史文化、人文風情,把情感融入世界的各個角落,終於得到了千古叩問的解答,也為後來人做了一個表率,更為“腳下自有乾坤”做了一個佐證。

談到旅遊,自我是應當受到批判的。平日裏深入簡出,頗受凡塵俗事的羈絆,暫且不說要參與柴米油鹽的矛盾紛爭,往昔的滄桑歲月就已經磨去了我那激揚的棱角,而日複一日的寂寥更是傷我心神。正值年壯,卻失激情;展望未來,豪氣全無。能躲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裏靜數時光的滴答也算不錯,若加上幾絲往日回憶,就如久藏佳釀入肝腸,酒未醉人人先醉。

我頗不喜歡出去走走,寧可在心裏幻想海市蜃樓、樓蘭盛況、接天蓮葉、落英繽紛、原馳蠟象等,我想這些景色何必自我觀看才得以自足?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期待已久的美好--我聽說過這麼一段話,大意是說美麗就是人的眼睛看到了自己想象之中的東西,獲得一個視覺上的衝擊。如此說來,我倒要腳踏素履,觀觀錦繡河山了。奈何想象太盛,現實太落魄,反倒是壞了我的意境。意料中的震撼沒有,平添一絲歎惋;期待中的震驚沒有,唯餘空空心境。

我的感官太遲鈍,目睹千年古跡也難以發出振聾發聵的高呼,看到斷壁殘垣許久才醞釀出驚詫、憤慨、震怒,身臨千仞高山總是強行使自己心生敬畏。有句話叫做“大自然的美使得我失去了言辭。”--我的確失去了言辭,那是因為我的漠然、麻木、冷淡。是我太愚笨,無法從古牆斷壁中看到民族的哀傷,無法從曆史殘骸中讀出人民的歎息;是我太遲鈍,無法從曜日盛況中體味到該有的榮耀,無法從殷殷之治中咀嚼到崛起的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