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在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以及環保等領域內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產業化,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經濟結構,高技術產業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正是由於在這些新興領域內保持了技術的領先地位,並順應科技發展趨勢適時突出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級化,從而使得美國保持連續十幾年的增長奇跡。一些新興工業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發展機會,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成功實施了“趕超”戰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另一些國家,如印度、愛爾蘭、芬蘭等國家也憑借自己在高技術領域的某些優勢,在世界經濟地圖上占有一席之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高技術產業則是競爭中最為重要的領域。如何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成為世界各國都極為關心的一個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發展高技術產業作為一項基本方針。為此,國家製定了一係列扶持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相關規劃和政策,如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旨在提高、支持國有企業的技術裝備、重點產品和關鍵技術的“國家技術改造計劃”和“國家重點技術發展項目計劃”;1983年,推出了“國家技術攻關計劃”;1984年,為加強基礎研究提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1985年,製定了“星火計劃”;1986年,開始實施麵向高新技術研究的“863計劃”;1988年,提出了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特別關注科學技術成果如何轉化為生產力,因而從1990年到1992年連續推出“國家科學技術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科學技術開發貸款”項目、“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計劃”、“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計劃”等措施,1996年,還通過了《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法》,從法律上規範了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在高技術產業的資金投入上,近年來自主經營的高技術企業成為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的主體。2004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為542.8億元,其中高技術企業籌集464.1億元,占總籌資額的85.5%。而從高技術產業的資本投入類型來看,除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外,最主要的投入就是對高技術產業中掌握先進知識及技術的員工,特別是核心員工的人力資本投資。
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是指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而開展的旨在改善企業人力資本結構和質量,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的一係列投資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績效間的因果關係並不是十分清晰,而企業人力資本投資風險的存在正是造成企業人力資本投資與績效產出間因果關係模糊的真正原因。通過對我國高技術產業人力資本投資的投入與其績效產出的現狀分析發現,作為微觀個體的高技術企業,其人力資本投資確實存在著極大的投資風險。這主要表現在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對產出的貢獻率相對偏低,與其他國家的高技術產業相比,產業增加值率及勞動生產率還存在較大差距等。此外,地區間的人力資本流動更是加大了微觀企業的這種人力資本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