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兒之所以想要將蓮佩戴於身,並非因為其是佛教的象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乃是蓮花身處汙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其擁有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和高尚的品德,愚以為蓮乃花中君子。”
“如此,也可。蘭又如何?”
“《孔子家語·卷五·在厄》中至聖曾言: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蘭花生長在幽深的樹林之中,不因為沒人觀賞而缺少芳香;君子修養自身道德,不因為處境艱難就改變節操。)”
“還言: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學生子夏,賜即子貢,都是孔子有名的門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原因何在呢?於是孔子舉了一係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作用,最後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個對比例子,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吾亦有拙見,曾作《幽蘭賦》(韓伯庸所寫)”
“陽和布氣兮,動植齊光;惟披幽蘭兮,偏含國香。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雖無人而見賞,且得地而含芳。於是嫩葉旁開,浮香外襲。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人握稱美,未遭時主之恩;納佩為華,空載騷人之什。光陰向晚,歲月將終。芬芳十步之內,繁華九畹之中。亂群峰兮上下,雜百草兮橫叢。況荏苒於光陰,將衰敗於秋風。豈不處地銷幽,受氣仍別。蕭艾之新苗漸長,桃李之舊蹊將絕。空牽戲蝶拂花蕊之翩翩,未遇來人尋芳春而采折。既生幽徑,且任榮枯。冪輕煙而蔥翠,帶淑氣而紛敷。冀雨露之溥及,何見知之久無。及夫日往月來,時占歲睹,邁達人之回盼,披荒榛而見。橫琴寫操,夫子傳之而至今;入夢為征,燕姞開之於前古。生雖失處,用乃有因。枝條嫩而既麗,光色發而猶新。雖見辭於下士,幸因遇於仁人。則知夫生理未衰,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氣流而自遠。既征之而未見,寄願移根於上苑。”(惠風和暢,陽光燦爛,大地萬物,一派生機盎然。隻有地偏僻角落裏的蘭草啊,馥鬱盈盈,姿態莊端。高大的樹木遮不住它的秀美,叢叢雜草反襯得它更加絢豔。雖然沒有人來欣賞,沃土滋養得它脫俗超凡。它撐開片片綠葉,香氣浸染了八方四麵。既有如此美麗可愛的條件,何愁伯樂發現!采到手裏定會不住讚美,隻有尚無機緣。佩戴它是一種高尚的雅興,常見於詩人偉大的詩篇。夕陽西下,時光苦短,周圍香氣撲鼻,附近五彩斑斕,亂在高高低低的山峰中,隱現於萬紫千紅的花叢間。光陰匆匆地流逝,秋風起它將凋零日漸。難道不怨環境惡劣,氣候也有不同?蒿棵雜草一旦繁茂,將會掩埋桃李樹下的小徑。白白地招來了輕佻的蝴蝶,飛舞著把花蕊戲弄。因因無人前來,春遊到此驚動。既然生長在荒涼的路邊,春榮秋枯任命運決定。曠野裏霧靄籠罩,更顯得蔥鬱,迎麵的香氣更加濃烈。希望雨露遍灑,為何長時間沒有人曉得?哎呀!日複一日,時時刻刻,盼望得到體察。得到當權者的青睞,他會撥開荊棘去采摘。孔子創作並彈奏《漪蘭操》琴曲。此曲故一直流傳到現在;做夢獲蘭,是吉祥征兆,燕嬉得寵的故事聞名古代,幽蘭生長的地方雖然不好,它的氣度卻令人喜愛。枝條柔嫩而豔麗,又有綠色的光澤。即如離開這片土地,能遇到仁人誌士豈不幸哉!生命力尚方興未艾!知道嗎?現在采掇為時不晚,得美名而永存,是人們心目中的上乘“品牌”。它生長得多麼茂盛,在這平坦遼闊的地帶,把它串起來作佩飾,詩人曾以此顯示高尚的品德。把它綴在衣衿上,屈原即以此表示對祖國的一片忠心耿介!秋風逼寒,它仍香飄遐邇,白露遍地仍花不凋敗。豈怕那草芥的冒犯。小心著對其進行懲辦!希望能夠被發現。但願移植於禦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