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作為生產力的關係性要素,特別是作為提升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環節,必然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國內,對中國管理思想的研究可以說很多,也很雜。說多,是由於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其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因而隨著西方管理所呈現出的巨大生產力,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必然引起人們對中國管理思想的關注,但是由於各自的出發點不同,所采取的立場各異,因此對中國管理思想的切入點、內容的取舍以及方法的運用,就必然表現為多。至於雜,則是由於中國管理思想十分廣闊,也非常龐雜,人們根據自己的境況各取所需,就使得目前對中國管理思想的研究良莠不分,既雜又亂,名為百家爭鳴,實為魚龍混雜。但是,就目前對中國管理思想的研究,從總體說越來越呈現出好的發展局麵。這一方麵是由於西方管理所遭遇到的困境,不得不尋找管理思想發展的出路;另一方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演變,使大多數人看到了西方管理所固有的種種弊端,那種把人當作管理對象謀取更多利潤或把人作為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的做法,越來越背離人的本質,不僅使被管理者陷入非人的境地,而且管理者也被當作完成某一特定目標的手段,從而找不到自己的家園,仿佛被世界拋棄。因此,人們開始了對中國管理思想的研究,這是曆史的必然,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物質利益極大滿足已不能代替人的全部生活,管理思想如果不從控製、利用中走出來,必然成為完成某種目標的附庸。
正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才催生了對中國管理思想的研究。如劉雲柏早在1990年就寫過《中國儒家管理思想》,對中國主流思想——儒家的管理思想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書中通過儒家管理思想的起源、發展過程、基本內容和特征進行了研究,同時還與西方管理思想進行了比較,從而更加突出了中國管理思想的特殊性。作者還對儒家管理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思考。應當說,作者這部書的研究是比較嚴謹的,也是有一定特色的。其不足之處就是顯得過於淩亂,缺乏係統性、整體性,給人的感受不深刻。究其原因就是作者仍然是將中國管理思想作為一種工具,而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吳照雲主編的《中國管理思想史》,對先秦以來中國管理思想進行了係統的闡發,是目前繼蘇東水所倡導的“人本管理”、“人德管理”、“人為管理”之後的最為係統的中國管理思想史,隻不過該書隻完成了第一部分。成君憶在《管理三國誌》這本書中,將管理思想分為“園丁管理學”和“漁獵管理學”兩種性質不同的管理,其代表的是兩種文化,即“園丁文化”和“漁獵文化”,並宣稱劉備就是“園丁管理”的代表,而曹操則是“漁獵管理”的代表。這種劃分雖然過於簡單,但對於啟發人們對管理學的文化底蘊具有一定的意義。當然成君憶在書中所簡述的某些觀點不免有些附會,其論證也欠科學,究其原因,正如作者所提出的那樣,在論證某一種文化的合理性時,已經有一種文化在起作用。正是由於立場不同,因此對管理學的認識也必然不同。然而人則不同,恰恰在於他具有記憶的能力,背負著過去的壓力。關羽對劉備的忠心與其說是劉備的“園丁管理”的結果,不如說是關羽所背負的過去的壓力,一種文化傳統的結果。對中國管理思想的解讀,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的入世也好,還是佛家的出世也罷,或者是兼有儒釋道的理學,在目前的研究中普遍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缺乏對中國管理思想發展規律的研究,往往將研究停留在管理方法上,而不能更好地挖掘其深層次的原因,而這正是中國管理思想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