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謙虛永遠是人的美德(1 / 1)

謙虛具有平衡作用,不讓我們超越自己,也不讓我們劣於自己;也不是讓我們高人一等或屈居人下。謙遜即是寧靜,使我們不致受往日失敗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囂張。謙遜是情緒的調節器,使我們保持自我本色。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1785年曾擔任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

“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法國外長問。

“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他。”傑斐遜回答說。傑斐遜的謙遜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謙遜不等於謙卑。它需要時間來培育,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它是快樂的源泉。對此,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巴利的話最為中肯:“生活,即是不斷地學習謙遜。”

淺薄的人總以為上天下地無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才深感學海無涯,惟勤是路。牛頓曾有感於此,他說:“他隻不過是一個在大海邊拾到幾隻貝殼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還未曾接觸。”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認為謙虛已經過時了,你如果太謙虛而不敢表現自己,誰又能了解你,重用你呢?“好酒也怕巷子深”,人要學會自我表現,不然你永無出頭之日。適度的自我表現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但是這也並不是說,要時常把自己的功勞掛到嘴邊,走到哪說到哪,這樣做就過分了。

但是很多員工不懂得這種心理,他們往往希望自己引人注目,於是就到處誇耀自己的學曆、本事、才能,而不想想,如果別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勢之後,當你工做出了差錯或失誤,就會被人瞧不起。

謙虛永遠是人的美德,任何時候都不能摒棄。毫不謙虛,吹噓自滿的人,最後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某大學裏,一個係裏有兩位成績突出的年輕教師A和B,A總愛吹噓自己的成就,逢人便說又發表了幾篇文章,學術成就有多高。而教師B,總是回避關於這個問題的提問,或者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其實兩個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裏都已嶄露頭角,而教師B的文章更經常成為學術界評論的對象,但他始終不吹噓炫耀自己。最後,兩個人都抱著一摞雜誌到係裏申報職稱,係主任對A說:“你整天吹噓炫耀自己發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按數量說遠遠超過這些,怎麼才這麼少。看看人家,平日一聲不響,誰能想到他會發表這麼多文章呢?”最後,盡管兩人數量差不多,B卻是被評上了一級職稱。

這就是過分吹噓的結果。所以員工們要引以為戒,而不要重蹈覆轍。

知識含量豐富的人,由於對知識過於自信,多半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僅如此,他們往往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判斷,或擅自做決定。一旦這麼做,將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對,被壓製的人會覺得受到侮辱、傷害,而不會心甘情願地聽從。他們可能會憤怒、反抗。

因此,為了避免上述情況,隨著知識含量的增加,你必須要更加謙虛。即使談到自己有把握的事,也要裝出不太有把握的樣子。陳述自己的意見時,切勿太過武斷。若想說服別人,就先仔細傾聽對方的意見。這種程度的謙虛,是不可或缺的。要是你討厭被批評為假道學或俗不可耐,也不喜歡被認為沒學問,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故意賣弄學問,用和周圍的人同樣的方式說話。不要刻意修飾措辭,隻要純粹地表達內容即可。

康庇斯曾說:“對成功不引以為意的謙虛者,非常了不起。”這句話是至理名言。勝不驕,敗不餒的確不凡。康庇斯強調每分每秒都要積極地生活,予己快樂,並與他人分享。謙虛的相反詞是浮誇和虛榮。浮誇和虛榮腐蝕人性,但幾乎沒有人逃過它們的誘惑。避免虛榮的秘訣是:勿苛求自己,勿強調成功。

做自己的好朋友,你就會成為同事的好朋友,誠如康庇斯所言:“對自己的光榮絲毫不引以為豪,你就是真正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