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複關,泣涕漣漣;既見複關,載笑載言。”
——《詩經》
曆史傳承著文明,歡歌笑語中,我們叩響了WTO之門。大概是因為經過千呼萬喚之後,“狼”終於抱著WTO的遊戲規則,沐浴著中國深化改革的春風真的來了,而且還來了不少。有的是我們邀請來的,有的是生存的需要,有的是為了改良品種。最重要也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他們今天已經不隻是對羊感興趣了。他們正在以最惠國的待遇,通過先圈地後圈錢的策略對整個中國市場份額和資本市場發生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狼也是什麼都吃,還要葷素搭配。此時此刻所有的中國企業幾乎都要麵臨一項新增業務,那就是“與狼共舞”。
捷克作家昆德拉有過一本小說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剛剛步入WTO的中國企業,似乎卻有一種“企業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情緒在悄悄蔓延……
曾幾何時,國內企業還在商戰中大打“民族牌”,“長城永不倒,國貨當自強”的廣告記憶猶新,但隻轉眼間,企業“外嫁”成了一個叫人企盼的“好出路”。 當我們走向一個極端的時候,往往是通向另一個極端的開始。“企業是以追逐利潤為惟一目標的經濟動物,民族性是企業無法承受之重”的聲音也日漸響亮起來,並在各地傳媒上頗有流行之勢。
要“旗幟”還是要“利益”?要“肚子”還是要“麵子”?什麼是民族企業,什麼是民族品牌,需要全新的詮釋。偌大一個國度,如果隻以收取外資合資企業的稅收為滿足,不論對世界還是對自身而言都是一種不負責任。
中國正站在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的曆史關口,幾乎所有領域的競爭都變得空前激烈,過去那些維持企業優勢的力量,正在迅速瓦解。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一種優勢可以屹立不倒,相對應的,企業競爭的策略重點,已經不是尋求持久的優勢,也不是去建立什麼可以穩定和平衡的結構,而是持續地發起一係列攻擊,取得暫時的優勢,然後主動打破這種現狀,積極爭取下一個暫時優勢。
暴利時代向微利時代的轉變,使當今世界已經沒有“普通商品供應商的生存空間”,隻有那些市場領導者,那些最精幹、成本最低的世界級的生產者,以及那些具有清晰的技術敏銳力的企業才會脫穎而出成為勝者。
要“與狼共舞”,首先得把自己也變成“一匹狼”!1998年3月25日,張瑞敏先生登上哈佛講壇,“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正式寫入哈佛大學管理案例;2001年4月13日,哈佛大學邀請柳傳誌先生親授聯想的成功之道,精彩的演講博得了陣陣掌聲,《中國“聯想”傳奇》取代了《微軟在中國》。宗慶後、李東生、張宏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張張鮮活的麵容,譜寫著一首首激昂高亢的“與狼共舞曲”。
“這是一個考驗人靈魂的時代。”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領導人托馬斯·潘恩如是說。2003年的春天,因為SARS,從政府到民間都經曆了一場非同尋常的考驗。如同行進在通往世界道路上的中國企業一樣,從政府到民間都經曆了一場品性、製度、能力和水平的考驗,慶幸的是,我們終於打贏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陽光總在風雨後”,相信曆經懷疑與信仰、失望與希望的中國企業界,一定會擁有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