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是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也是世界商用汽車最大的跨國製造企業之一,素以生產優質高價的“梅塞德斯”—奔馳汽車著稱於世。
奔馳汽車自首創以來,始終是汽車行業的牛耳。汽車成了我們生活和文明的一部分,也應該感謝汽車創始人的功勞。然而擁有奔馳汽車的驕傲在90年代宣布結束。由於經營衰退的陰影遲遲不散,而美國、日本的對手又步步緊逼,所以奔馳公司的地位漸漸受到削弱。1991年公司純利潤下降63%。1992年奔馳公司的經營出現大規模滑坡,全年共售車52.7萬輛,大大低於過去的60萬輛。在德國的售車輛也少了3萬輛。在美國,售出汽車也隻有過去的一半。更可悲的是奔馳破天荒頭一遭在銷售量上被寶馬壓倒。看來奔馳公司就隻有重整旗鼓,另辟蹊徑,才能占領市場。盡管在世界市場上受到了衝擊,但“奔馳”公司仍以頑強的精神迎接挑戰。
多年來,“奔馳車”一直堅持這樣的信念:“生產最好的,否則就不做。”現在這個危機時刻,決策層把這個信念改為“生產最好的汽車給顧客”。其目的是改變以前高檔車高價位的策略,而是根據顧客的需要開發產品,真正從顧客的需開發產品,從需要出發爭奪市場份額。
為此,“奔馳”公司在兩方麵做出了調整,一方麵,是守住大本營,四麵出擊,在國外直接設廠服務、生產。另一方麵開始生產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小型車。這樣在每個潛在的汽車市場上,奔馳公司都有能力與其競爭對手一較長短,而且也開始壓低成本。
在壓低成本這一點上,奔馳公司采取的是“先壓後砍”的策略,做得果斷無情。改變了新車設計師們的不計成本、隻求完善的做法,力爭縮短新車的設計周期,將公司原有的管理層進行精簡。奔馳公司這一改革的具體成果是C級轎車的問世。作為190型車的換代產品,C級轎車的空間更大,性能更好,而且價格也更合理。
盡管1993年“奔馳”公司的利潤並不理想,但銀行家非常看好它的前景,他們認為,如果”奔馳”公司在降低成本增加銷量的同時能保持固有的質量,那“寶馬”、“尼桑”、“奧佩樂”在價格上的優勢必然消失,奔馳就會重振雄風。
為了創造更大的效益,奔馳公司對其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革。改革生產結構,重新製定工作流程,加強管理,嚴格工時製度等等措施來提高工作效率,還采用了提高福利、分紅,子女免費教育等手段來提高職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員工的作用,以達到同舟共濟,共同振興奔馳的目的。這樣,奔馳公司在降低成本,增加銷量的同時又保證了高質量,那麼就必然收到實效。
劉備臨危處變不驚,“奔馳”公司逆境中改變策略,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麵對具有挑戰性的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隨機應變,進行改革。
8.當機立斷,萬金不換
玄德至江夏,與孔明、劉琦共議良策。孔明曰:“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於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來探聽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借一風帆,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並。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玄德曰:“此論甚高。但如何得江東人到?”正說間,人報江東孫權差魯肅來吊喪,船已傍岸。孔明笑曰:“大事濟矣!”
劉備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合理的決斷,這跟他善於吸取別人的建議有關。更重要的是他沉著、冷靜、心不慌、手不軟,具有先天的領導素質。俗話說:“事不預不立”,要“立”需要在“預”的基礎上正確決斷,劉備決定共同對付曹操這一決策是正確的。
當然,劉備在做出決策之前,跟自己的“智囊團”商討一下戰略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必要的,而孔明則是“智囊團”的核心成員。當時劉備考慮到自己的目前狀況:盡管出道很早,多年的沙場征戰煆就了自己,但始終沒有一塊固定的根據地(豫州牧陶謙曾拱手相讓那是另外一回事),四處飄泊。相反,孫權由於父兄給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加上他舉賢任能兢兢業業,江東實力有增無減。如果自己跟孫權擺出聯合的要求,不知他是否會答應。但是孔明不斷提醒劉備目前的形勢:曹操率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百萬,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西連荊峽,東接蘄黃,寨柵聯絡三百餘裏。這樣的大陣勢,對孫劉雙方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以劉備目前的幾千軍馬,根本擋不住曹操;孫權盡管占有三江六郡之地,物阜民豐,且有父兄打下的良好基礎,但是在軍事實力上,跟曹軍比恐怕還差好大一截呢!如果孫權想保住自己的領導,必然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對付曹操,而自己則是他應該考慮的對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