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弱勢時,能夠屈身守分,以待天時;善於交人,依人之利,這充分體現了一個領導者的靈活多變,深謀遠慮。這是領導者的基本素質之一。注意招攬人才,並根據人才的特點發揮其專長,這是領導者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福特企業的成功就是善用人才、依人之利的典型範例。福特原來是一名普通技工,1896年他造出了第一輛自動汽車。1903年創辦了福特汽車公司,後來又首創了大規模的汽車裝配生產方式和管理辦法,即“福特製”。
本世紀20年代,福特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福特本人也成為億萬富翁。他十分注意招攬人才,並根據人才的不同特點發揮最大的作用。
福特善於利用人才以成就自己的事業。比如福特公司著名的“T”型車是威利斯和哈夫幫助他設計的,而“T”型車的暢銷,是廣告設計師佩爾蒂埃的功勞。改革裝配技術、生產工序的建立是聘任弗蘭德斯和三位青年經理——孛倫森、馬丁和努森的結果。福特善於起用能人,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來分配不同的任務,這樣就達到了一個完美的效果。
福特用人注重他的長處,這種長處對自己有好處的地方,其他的就忽略不計了。這一點有點像劉備對呂布的態度。負責福特汽車推銷的庫茲恩斯是一個優點缺點都很突出的人。他虛榮、自私卻聰明能幹,性格粗暴卻善於交際、處事果斷。他對汽車有著十足的經驗和閱曆,精力充沛,工作熱忱又雄心勃勃。福特認識到他身上蘊藏的巨大價值,視他為公司的主幹力量,因此予以重任。庫茲恩斯也沒有負其重望,獨創了一套推銷方式,輕而易舉在各地建立了經銷點。1913年,福特公司基本上每三分鍾出廠一輛汽車,但還滿足不了供貨需求。
福特善用有專長的能人,他從德國招來了能工巧匠埃姆,更是如虎添翼。埃姆不僅技藝精湛,還善於調兵遣將,有著強大的社會關係,身邊也聚集了許多精兵強將。這都給福特帶來了不盡的商機。這些人對福特的幫助實在太大了。比如他們有的負責調研市場,了解競爭對手的行情,有的估算成本利潤,有的是檢驗機器設備的專家,能夠讓顧客在拿到鑰匙的同時把安全買回家,有的負責改進性能。總之,福特充分起用能夠對公司有貢獻的人。
福特依人之利以成就自己的事業,使其他的對手望塵莫及。他獨到的眼光和善於用人的勇氣使他的業績直線上升。終於他從一名普通的技工變成億萬富翁。
11.損己利人,贏得人心
(玄德所乘之馬極駿,乃張武之馬,令人豔羨。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玄德領劉表命赴新野。)方出城門,隻見一人在馬前長揖曰:“公所騎馬,不可乘也。”玄德視之,乃荊州幕賓伊籍,字機伯,山陽人也。玄德忙下馬問之。籍曰:“昨聞蒯異度對劉荊州雲:‘此馬名的盧,乘則妨主。’因此還公。公豈可複乘之!”玄德曰:
“深感先生見愛。但凡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籍服其高見,自此常與玄德往來。……(玄德馬躍檀溪之後,在回衙途中,遇單福前來拜投。)玄德大喜
,待為上賓。單福曰:“適使君所乘之馬,再乞一觀。”玄德命去鞍牽於堂下。單福曰:“此非‘的盧’馬乎?雖是千裏馬,卻隻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應之矣。”遂具言躍檀溪之事。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終必妨一主
。某有一法可禳。”玄德曰:“願聞禳法。”福曰:“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賜之;待妨過了此人,然後乘之,自然無事。”玄德聞言變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福笑謝曰:“向聞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試耳。”
劉備的優點很多,數也數不過來。不過,先人後己,損己利人這一點在他身上表現得還是比較突出的。要不然,他怎麼會成為當時人們心中“明君”的典型呢!要說起這些,那可不是光喊幾句口號,做幾件麵子上的事就能證明的。那劉皇叔可是真真實實地體現在行動上,並且始終如一的。哪像咱們現在的某些什麼大款,平時不知做了多少虧心事,隻是在某些場合下,拿出點錢,搞個什麼“救助會”、“慈善事業”或是辦個“××工程”所能比的。要不然老百姓怎麼會喊出“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俗語說得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的眼睛不揉沙子”,劉備愛民如子,對下屬關懷備至,有什麼好東西、好事情,先給下屬和百姓;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盡量自己獨力承擔,盡量不給下屬帶來不必要的額外負擔。這一點一滴的小事,老百姓怎麼會看不到呢?遠的不說,撿近的說,且看劉備對所謂妨主的那匹的盧馬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這匹得自張武的的盧馬,確實是一匹千裏駒,自從跟了劉備,可也沒少出力氣。但是,伊籍見過此馬之後告誡劉備:眼下有淚槽,乃妨主之馬,不可乘之。劉備聽完之後,也許在心裏翻騰了幾個來回。不過,劉皇叔並未聽從伊籍的建議,還是比較大氣地指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一匹馬所能決定的。其實,伊籍所言似乎有點迷信色彩,但劉備所據以反駁伊籍的話語又何嚐不帶有宿命論色彩呢?相同的理論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劉備並非不知道,但他心裏想的是:如果我乘這匹馬,妨的隻是我,無所謂;如果將之送給別人,那豈不是損害了別人,這樣的事,我劉備是萬萬不能做的。我劉備賴以打天下的信條就是不損害別人,盡管有時會損傷了自己。這一潛台詞,到後來劉備和單福的對話中便得到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