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特許經營管理係列規劃教材》序一
中國改革開放後,隨著沃爾瑪、家樂福、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殼牌石油、假日酒店等外資企業的進入,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特許經營,逐漸被國人接受,並且逐步起而仿效。如今,國內已有相當一批企業采用這種商業模式。有的做得很成功,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規模迅速擴張,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的做得很不成功,甚至虧了血本,鬧得四分五裂、官司纏身。這也難怪,發展速度太快,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難免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念準備不足,缺乏規範的經營管理。要幫助這些企業端正經營管理理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就需要一套適用的教材。而國外通行的、國內引進的教材,內容幾乎完全是針對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公共管理的和專業管理的,講得很有道理,但是在中國很難用得好、對得上茬。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合作發展促進會特許經營研究中心的專家、中國商業聯合會負責培訓認證的專家、特許經營管理師協會負責標準審定的專家、《中國民營經濟》副主任編委沈珺博士組織人力,花了大量工夫,既按照特許經營管理的一般規律,又結合中國的實際,編寫了這套教材。可以認為,這套教材是中國特許經營管理的一項基本建設。
中國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是兩個:一是正在轉軌過程中,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之中,商品市場基本開放,但不少要素市場尚未完全開放,權力配置資源的現象比比皆是;二是民營經濟在消失近30年之後重新複蘇,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還沒有取得與公有製經濟完全平等的競爭地位,自身還有不少局限、弱點和毛病。在這種大背景下出現的特許經營企業,不可能不帶有時代的特殊烙印。這套教材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通過對目前中國特許經營企業治理現狀的分析,找出了中國特許經營企業治理水平不高和管理落後的原因——企業產權製度和治理結構不匹配。中國的許多特許經營企業,在工商局登記的是公司製企業,但那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實際上,其產權結構、內部組織、權力分配、激勵與約束機製等現代企業管理,與真正的公司製內涵相去甚遠,而家族式的治理卻時隱時現,有的甚至十分明顯。針對這種現狀,這套教材沒有簡單化、程式化空講大道理,而是堅持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概括地講,就是因企而異,因時而異。因企而異,是從橫向看,對不同的特許經營企業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不能理想化地用同一種所謂最優的治理模式去套各種不同的企業。因時而異,是從縱向看,對於同一個特許經營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應根據內外條件的變化,選擇最適宜的產權結構和治理模式。
根據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前後8次曆時16年的全國抽樣調查,我國民營企業中有八成是家族企業,其基本特征是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集中於企業主一身。家族企業與現代企業製度能否兼容?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有兩種片麵性。一種觀點認為,家族企業是一種落後的企業組織形態,它產權封閉、任人唯親、急功近利,屢屢兄弟反目、父子分手,最後導致失敗。另一種觀點認為,家族企業產權清晰、決策靈活、管理成本低、團隊意識強,是一種理想的企業組織形式,適合中國家文化源遠流長的國情。這兩種觀點都可以拿出自己的根據,在現實生活中也很難統一,因為現實生活中確有采納了激進學者的建議,如法炮製西方國家普遍采用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卻因“水土不服”而不歡而散、尷尬失敗的實例。而另一方麵,我們也發現把現代企業製度的核心內容——公司治理嫁接到家族企業取得成功的案例。這裏的奧妙就在於堅持從實際出發,揚長補短,既保持和發揚家族企業的優勢,又吸取現代企業製度的精髓,建立並堅持了一整套適應消費者需求、合作共贏、誠實守信的製度。由此可見,一切從實際出發,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