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每天都要麵對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市場的快速變化,要求我必須能夠非常準確地把握住方向,不能夠失去任何一個屬於自己的機會。
在中國,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大多數會存在所謂的“創始人”情結,把從一開始工作到自然退休看成是人生功德圓滿的一種體現。於是,就很容易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很多的企業領導人,特別是公司的創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在CEO的位置上待到退休。
即便有的時候是因為公司經營的需要而造成創始人下台,比如2001年6月,王誌東被迫離開他所創辦的新浪時,外界輿論更多地把其描繪成是“資本對知本的驅逐”。
而關於百度的CEO一職,李彥宏則是一直在等待著最適合它的人出現。
1999年,李彥宏和徐勇回國創業的時候,兩人就已經約定好了,誰也不當CEO。
其實,在百度上市之前,隻有總裁,沒有CEO,當時李彥宏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人才領導百度前進。但是,由於百度上市之後的財務程序等原因,李彥宏擔任了CEO。但是現在,他正在尋找最合適的人才去領導百度。
在很早的時候,跟百度一起打天下的元老們大多數都是剛剛畢業,甚至還有一些是沒有畢業的學生,裏麵有很多連工作經驗都沒有,李彥宏也隻是靠著自己在矽穀時候的工作經驗和思考一點點謹慎管理和經營著公司。
現如今,百度從創業公司已經變成了發展成熟的公司,公司的發展規模也是越來越大,所以李彥宏一直在留心和物色CEO的人選,但是直到現在,李彥宏也沒有找到他認為最為合適的CEO人選。
關於公司創始人與公司之間的關係,李彥宏曾經在他創作的《矽穀商戰》一書當中,就已經闡明了他的觀點。
李彥宏寫道:“不要對自己開創的公司死守著不放—這是經過很多慘痛教訓才明白的道理,並不是所有打天下的人都適合坐天下。”
其實,我們會發現,在互聯網行業,並不缺乏吸取先人教訓而獲得成功的例子。比如穀歌的兩位創始人,他們最後都沒有擔任公司的CEO,他們在2001年就做出了一個明智之舉,從Novell公司請來了埃裏克·施密特擔任公司的CEO,而他們則是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了技術的研發和執行上麵,這三人也被稱為公司的決策“鐵三角”。
很明顯,“鐵三角”的管理模式非常適合穀歌的發展,穀歌現在已經發展成了全世界有史以來發展最快、利潤最高的公司之一。而施密特從默默無聞的Novell CEO一躍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最富有的人物之一。
還有大家熟悉的微軟公司,在2000年,比爾·蓋茨找來史蒂夫·鮑爾默擔任微軟CEO一職,而他自己則轉任首席軟件架構師。
比爾·蓋茨也做到了能夠及時從管理當中抽身,他並不是不能夠勝任CEO的角色,但是很明顯,他更加適合公司精神領袖這一角色。
而且,更值得我們稱讚的是,在2008年6月28日,比爾·蓋茨正式宣布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這一決定並沒有讓微軟的股價出現大的波動,而是實現了平穩的過渡。而這樣的一種結果,也是每一個公司創始人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公司時所願意看到的,比爾·蓋茨最後真正做到了。
對於李彥宏而言,他並不是沒有思考過從管理當中抽身出來的問題。在2008年的時候,有記者問他百度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最大障礙和困難是什麼的時候,他就回答說:“一方麵我認為現在的市場還不夠成熟,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並沒有意識到搜索能夠給他們帶去更多的好處。另外一方麵,市場正在高速發展著,這樣讓百度處於了高速發展的狀態下。比如人數上,每年會增加很多人,幾乎是以每年乘以2的速度進行增長;而且市場的迅速變化,又要求我不得不對整個組織做出及時的調整。
我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每天都要麵對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市場的快速變化,要求我必須能夠非常準確地把握住方向,不能夠失去任何一個屬於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麵,在員工人數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必須維持好公司的文化,讓大家每天都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其實,這些事情做起來並不是容易的,尤其我作為一個創業者來說,在此之前根本沒有學過管理方麵的知識,也沒有實戰經驗,所以,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
雖然李彥宏身邊的很多人都感覺到,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學習和發展,李彥宏由創業者到企業家,他已經蛻變了很多,早已經具備了一個成功企業家的風範,但是,李彥宏卻一直堅信,術業有專攻,一定要有比他更適合的CEO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