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使用固定資產迷惑大眾(3)(1 / 3)

審計調查:

對於這類錯誤,首先對照財務會計製度規定,確定生產設備的折舊年限為10年;其次審閱相關的會計資料,查明被審單位對該設備按多少年計提折舊,本例為8年,不符合有關規定;最後采用複算法,按最短折舊年限,該設備月折舊額為:(400000元-4%×400000元)÷10÷12=3200元,每月多提折舊800元,2007年多計提9600元。

由於設備在2006年12月投入使用,應從2007年1月開始計提折舊,已提折舊13個月。對於2007年多提的折舊,應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來處理,其分錄如下:

借:累計折舊960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9600

對於2008年1月多計提的折舊,則直接衝減本年度費用,分錄為:

借:累計折舊800

貸:製造費用800

34.混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

(1)概念區分。

資本性支出是收益性支出或成本性支出的對稱。它是指企業單位發生的及於兩個或兩個以上會計年度的各項支出,包括構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的支出。

例如,購置運輸設備的支出,由於運輸設備能使用於幾個年度,其支出應記入“固定資產”科目。運輸設備的支出,按其損耗程度,通過計提折舊分年攤入各年成本、費用。這種會計處理方法,稱為折舊或攤銷。把支出記作資產的辦法,稱為資本化。

資本性支出不同於成本性支出,前者由各受益年度的營業收入分攤負擔,後者全部由當年營業收入補償。區分資本性支出和成本性支出,是為了正確反映資產的價值和正確計算各年損益。如把資本性支出作為收益性支出,結果是少計了資產價值,多計了當年費用,虛減當年利潤;反之,則多計了資產價值,少計了當年費用,虛增當年利潤。在實際工作中,為了簡化會計處理,有時把小於一定金額的資本性支出,也作為成本性支出處理。

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效益性支出原則要求在會計核算中首先將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加以區分,然後將收益性支出記入費用賬戶,作為當期損益列入損益表;將資本性支出記入資產賬戶,作為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前者稱為支出費用化;後者叫做支出資本化。資本化的支出隨著每期對資產的耗費,按照受益原則和耗費比例通過轉移、折舊和攤銷等方法,逐漸轉化為費用。

(2)劃分原則。

會計核算應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資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確計算各期損益。收益性支出指受益期不超過一年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支出,即發生該項支出是僅僅為了取得本期收益;收益性支出是該項支出是僅僅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資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超過一年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支出,即發生該項支出不僅是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且也是為了取得以後各期收益。

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效益性支出原則要求在會計核算中首先將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加以區分,然後將收益性支出記入費用賬戶,作為當期損益列入損益表;將資本性支出記入資產賬戶,作為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前者稱為支出費用化;後者叫做支出資本化。資本化的支出隨著每期對資產的耗費,按照受益原則和耗費比例通過轉移、折舊和攤銷等方法,逐漸轉化為費用。

由此看來,與取得本期收益有關的支出,即本期的成本和費用,一是直接記入費用賬戶的收益性支出;二是本期從資產賬戶轉入費用賬戶的資本性支出。可見發生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目的是按照權責發生製和配比原則的要求,合理確定現金支出性質,正確計算當期利潤。這一原則是權責發生製在現金支出中的具體運用。

(3)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意義。

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在會計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影響著會計信息的質量,關係到會計主體財務狀況以及財務成果的核算是否真實、可靠,隻有正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才能真實反映我廠的財務狀況,正確計算我廠當期的經營成果。

收益性支出是指在本期發生的隻與本期收益有關的應當在本期已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的支出;資本性支出是指該支出的發生不僅與本期收入的取得有關,而且與其他會計期間的收入相關,或者主要是為以後各會計期間的收入取得所發生的支出,如為取得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發生的支出,它通常與多個會計期間相關,因而其資產的攤銷費用應當分期計入各個會計期間,使得收益與費用相匹配。

根據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確認支出時,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支出,將收益性支出計列於利潤表,計入當期損益,以正確計算企業當期的經濟成果;將資本性支出計列於資產負債表,作為資產反映,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各項支出是屬於收益性支出還是資本性支出,通常以受到該項支出效益期間長短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