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的淩晨,一場災難突然降臨在蘇聯人民麵前,希特勒悍然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沙”的侵略戰爭,6000門大炮一齊開火,2000架轟炸機掠過長空,近300萬德國侵略軍,在邊界線上,發動了瘋狂的突然襲擊。
準備不夠充分的蘇聯紅軍陷入了極端被動的局麵。第一天,他們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執行閃電戰術的德國坦克到這天黃昏,已經深入蘇聯領土50多公裏。盡管莫斯科大本營在當晚下達了全麵狙擊敵軍的命令,但是,兵分三路的德軍,在開始的幾個月內依舊勢不可擋,衛國戰爭進入了最困難的階段。
在三條戰線中,鬥爭最艱苦的要數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從6月22日衛國戰爭開始,不到兩個月,德軍便兵臨列寧格勒城下。由於列寧格勒軍民奮勇抵抗,德軍無法攻下這座北方的軍事重鎮。於是,德軍統帥部決定采取滅絕人性的封鎖政策,妄圖把列寧格勒從地圖上抹掉。從1941年11月開始,直至1943年1月,一年零兩個月的圍城與反圍城的艱苦鬥爭開始了。
這是多麼艱難的鬥爭歲月那。從當年的十一月中旬開始,列寧格勒便嚴重缺乏供應了,實行糧食配給之後,每人的口糧一天比一天少,到最後,除了保證傷病員的供應外,每人每天隻有二兩半麵包,在整個圍城期間,六十三萬人離開了人世,其中六十萬人是因為饑餓和營養不良死去的。糧食,成為被圍的列寧格勒最寶貴的東西。
全城軍民為著每一粒可以吃的糧食而奮鬥。冬天,在列寧格勒的東北麵,冰凍的拉多加湖上建立起一條炸不垮的冰上運輸線。60輛卡車,在彈痕累累的冰上日夜運著城內需要的糧食,冰上之路成為整個城市的“生命線”。
城內,全體軍民也為珍惜每一顆糧食而奮鬥。有時候,運麵包的軍車被炸了,在場的人會把散落的麵包一個個撿起來,擦幹淨,堆放好,然後送到它該送去的地方。撿拾麵包的人雖然十分饑餓,但沒有哪個把到手的麵包私藏起一隻來。
當圍城的艱苦歲月進入最艱難的夏季的時候,城內一切可以當作食物的都被征集起來了。養馬場喂馬的燕麥,榨油廠作燃料的棉籽,甚至被打沉的船中已發了芽的穀子,都成為糧食的代用品,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
但是,在整個被圍時期,列寧格勒有一個單位,始終保存著一批糧食。從被圍的第一天開始,到解圍那天,它的倉庫裏的這批糧食,一顆也沒有缺少。這個單位,便是舉世聞名的馬維諾夫研究院。
這所以俄羅斯植物學家馬維諾夫命名的研究院,是列寧格勒的驕傲。這是一個地球植物種子的寶庫。和平年代,研究院的植物學家們,通過種子交換和實地采集,貯存了世界上絕大多數植物的種子。這裏有全世界各地的牧草的種子,北至英格蘭和冰島的草種,南到開普敦附近的草皮良種;這裏也有北極寒冷地區的灌木種子,有熱帶叢林裏奇異花木的種子,還有沙漠邊緣最耐旱的植物種子。
在研究院倉庫中,最有價值的是世界各地的糧食種子。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各民族便培育出種種供人食用的糧食,它們有小麥,有稻米,有玉米,還有種種隻有少數民族食用的根莖和枝葉。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果,研究院盡量搜集它們,存放在倉庫中。科學家們還有一個夢想,今後能夠在人類文明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育種,培育出新的糧食作物來。
當列寧格勒被圍的時候,糧食作物專家伊凡諾夫便在馬維諾夫研究院工作,負責保管所有的糧食種子。由於戰爭的關係,整個研究所隻剩下九個工作人員,各自負責每一類種子的保管工作。
當饑餓來臨,每一位公民隻有很少的一點口糧的時候,伊凡諾夫他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在伊凡諾夫負責的糧食種子庫裏,盡管每一種糧食種子數量並不多,但所有品種的種子聚集在一起,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它們立刻可以變成香噴噴的麵包、米飯、糕點,填飽轆轆饑腸。伊凡諾夫下定決心保護這些種子,他說:“當全世界都陷入戰爭的時候,我一定要為所有未來的人守衛好這些種子。”
伊凡諾夫和他的同事們日複一日守衛在研究院的倉庫裏,這裏就是他們的戰場。饑餓同樣襲擊著這些種子的保衛者,日日夜夜的辛勞損害了他們的健康,他們忍著饑餓,拖著病體,繼續堅持在第一線。假如伊凡諾夫在自己看守的種子中間取出一點點,他完全可以度過饑餓的難關,維持自己的生命。而那些種子少了一點點,也完全不會影響整個種子庫的功能,但是伊凡諾夫寧願忍受著饑餓的折磨,也不去動一粒種子。伊凡諾夫和他另外三位同事,就因為饑餓和營養不良,光榮地犧牲在自己守衛的種子旁邊,成為列寧格勒六十三萬犧牲者中的一員。
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守衛每一顆種子,伊凡諾夫寧願犧牲生命,也不去動一粒可以維持生命的糧食,一位真正的科學家的這種優秀品質,將永遠記載在馬維諾夫研究院光輝的史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