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為產品製定一個好價格(2 / 3)

(3)目標收益率定價法

目標收益率定價法是根據廠商的總成本和計劃的總銷售量,在此基礎上把價格定在能補償所需的成本費用並完成一定的成本利潤率的價格水平上。這種方法的實質是將利潤看做產品成本的一部分來定價。國外大型的公用事業,因為投資大,業務具有壟斷性,又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政策對它的定價有一定限製,常采用這種方法。

廠商使用目標收益率定價法,首先要估算出不同產量的總成本,未來階段總銷量(或總產量),然後確定期望達到的收益率,才能製定出價格。

4.競爭導向定價的兩種方法

在廠商產品的定價策略中,競爭導向定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定價方式,它是以競爭對手的價格為參照和基礎,再考慮自身的各種因素,而執行的一種綜合定價方式。因而產品的價格競爭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主要有競爭參照定價法與隨行就市定價法兩種方式。

(1)競爭參照定價法

競爭參照定價法是指廠商在製定價格時,參照競爭對手的價格,並以其為基礎,來考慮本廠商產品定價的方法。一般有三種形式:

[1]本企業產品定價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價格相同。

[2]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定價。這種定價方式旨在維持或提高本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迅速擴大產品的銷售量。這種定價方法的運用條件是競爭對手不會實施價格報複或有能力抵禦競爭對手可能實施的價格報複。

[3]高於競爭對手的價格定價。在競爭對手價格的基礎上,提高本企業產品的價格水平,以高價格謀取高利潤。這種定價方式采用的前提條件是:該產品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產品有較為顯著的優勢;買主願意付出高出競爭對手產品的價格來購買該產品。

上述三種形式,不論采用哪一種,廠商都必須認真地進行市場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全麵地分析競爭對手、競爭環境和廠商自身條件等各種情況,不能盲目定價。

(2)隨行就市定價法

隨行就市定價又稱為流行水準定價,這是競爭導向定價法中被廠商廣泛接受的最簡單的一種定價方法。廠商把自己產品的價格保持在同行業平均價格水平上,實際上,這是按競爭產品現行價或類似價來定價。這種定價方法容易與同行業和平相處,保持友好的關係,避免激烈的競爭。如果一個廠商另行定價,它很難對顧客和競爭者的反應作出準確的估計和判斷,這就是隨行就市定價法流行的原因。

隨行就市定價法,並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產品的價格都和競爭者一致。由於生產同一產品的不同廠商,內部諸多因素的差異,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等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產品定價上還是有差別的。有的可以把價格定得高於競爭者,但要使顧客相信這種產品雖然價格高,而產品質量好、服務好,使顧客滿意,願意購買。有的產品也可以將價格定得低於競爭對手,這主要是中小公司,目的是薄利多銷,在大公司的競爭夾縫中求生存和發展。

有些產品,由於在市場上運行時間較長,在顧客心目中形成一種難以變動的惰性價格,賣主也一般不輕易改變其價格。有些產品的成本難以測算,企業往往比照目前市場上的通行價格水平,若市場上需求增大,價格略高於通行價格水平;若市場上需求降低,價格則略低於通行價格水平。

在完全競爭或壟斷的市場上,銷售與其他廠商同種產品時,廠商對產品定價已無多大選擇餘地,一般采用尾隨價格的定價方式。

綜上所述,現今市場,廠商一般采用隨行就市定價,這樣風險小,和其他公司好相處,容易被顧客接受,便於促銷,穩定獲利。

5.如何確定產品的最佳售價

並不僅是成本加利潤算出一個模式就可定出一個適當價格。影響廠商最終定價的因素還有產品、市場、經濟氣候等。如果盲從一個模式,隻能對業務帶來破壞,使公司毫無利潤可賺,甚至被趕出市場。因此,靈活科學的定價方式是每個廠商必須經常研究的問題。以下這套程序對廠商的定價策略有所助益。

(1)先找定價模式

用定價模式製定一個目標價格,最簡單而直接的方法是找出與產品相關的所有成本,然後加毛利。

成本分為兩部分,一為固定成本,一為可變成本。所謂固定成本就是租金、工資、折舊、保險等。這些成本是公司所必須支出的,不管你賣20件產品還是200件。

總體可變成本則全看銷量。每多生產一個產品單位需要更多物料、勞工、銷售傭金等。因此,可變成本通常隨銷量上升。

價格的第三部分則是利潤。沒有利潤,自然無生意可言。

定價模式還有很多複雜的變量,因而必須重視其中一些成分或采用不同的定價模式。

如果認為成本可能下降,可以不看目前成本,而注重未來成本,抑或你是生產商,則會先看直接成本,因為它最容易確定。

不管怎麼看,必須牢記的是,一種定價模式隻能建立在擁有的數字上。準確了解成本是每個廠商特別感到棘手的地方。他們常常被設備失靈增加的成本、出乎預料的退款或者壞賬弄得措手不及。

廠商完全可以抄襲競爭對手的定價,而不必自己對成本做精確計算。一旦業務正常,再考慮自己的定價該比競爭對手高還是低。

(2)考慮其他因素

首先,有一個最高價,也是市場能夠接納的價格。盡管美國輪胎生產商1981年比1985年的成本上漲了4%,然而1985年的價格比1981年卻下降了7%。由於來自國外的競爭,它們的價格遠遠低於它們的成本加上適當的利潤。

另一方麵,最低價格通常是成本不加利潤成分。在艱難時期或一些特殊時期,可能比這還要糟。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廠商所在的市場。它的潛在需求量有多大?你是否被困在一個市場類型?是否能挑一種營銷策略,如大減價或提供全麵服務以取得全價?是否有足夠資金進行批量采購以維持低價?

在這個最高價和最低價範圍內,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定價是高於還是低於目標價格,例如,進入這個市場的時間長短、是否準備打入或退出這個市場等。以下情況,必須對價格做出調整:

[1]定高價

成本加利潤的定價策略不考慮願意出高價購買你產品和服務的顧客這一因素。幾年前,一家生產廉價杜鬆子酒的公司通過提價重新奪回了其市場份額。原來,它的杜鬆子酒主要銷往酒吧。但是,隨著酒吧的生意越來越少,家庭消費者日益增多,他們必須想法增加銷往商店的銷量。結果,他們用新瓶裝舊酒,加價銷售。其中原理就是,顧客總認為價格高就是質量好。

在推出一個高品位產品時,可以短時間內采用高價。方法是,先在一段時間內隻瞄準一小批優質產品采購者,隨後擴大市場並相應地按步驟下調價格。

微電腦就是以這種定價策略推出來的,而且一開始十分成功。但從這一行業得來的結果發現了定高價的一重大弱點,競爭對手對該行業垂涎三尺,價格下降的幅度和速度難以預料。

還有一個更冒險的策略就是,為一種短期內供不應求的產品在需求旺季提高價格。但顧客對這種趁火打劫的公司會生出嫉恨。需求平衡後,就別想顧客對其忠誠。

不過,還有些場合可要高價而不得罪顧客。例如,生產一種產品有一段時間。產量的提高使生產成本下降,同時資產也折舊了。但又不想與顧客分享利潤,而是保持原價不變,產品價格是高於現成本加上正常利潤。這時得留意由於高價格的驅動有競爭對手卷入。

最後,假設廠商馬上要退出市場,可以通過減少市場營銷費用而提高利潤。雖然企業會損失市場份額(由於企業將退出市場了也就無所謂),短期內企業可以從現有顧客身上掙到可觀利潤。

[2]定低價

人們很自然就會把低價與大銷量聯係在一起。不過,企業得很有把握低價肯定會帶來高銷量、大利潤。有沒有足夠的潛在顧客為你增加銷量?有沒有競爭對手跟你定價一樣,使你降低了價格卻沒法增加銷量?你有否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來提高產量?

就算產量等一切看來正常,也請三思而行。再看看手上的數字:降低價格之後,要保持原有的收益,就得增加銷量。然而,物料、勞工,也許還有銷售傭金等可變成本卻增加了。增加10%的銷量極有可能無法填補降價10%的損失。

舉例來說,要想得到9個10元產品的收益,即90元,廠商得以9元的價格賣10件產品。假定可變成本為每件產品5元,要得到這90元的收益,新的可變成本是50元(10×5),而不是45元(9×5)。假定固定成本仍為20元不變,同樣的收益公司隻能得到20元,而不是25元。

價格低不僅可為廠商取得更大份額,還可在市場爭得微弱優勢。考慮到這點,推出產品時可以定個較低的價格。其原理是,隨著銷量增加,成本自然會很快下降。

要想有效利用這一策略,必須看到產量的增加是否有可能使工人更有效率,原材料上是否可以談到更好的價錢,能否更有效利用目前的生產能力,加大產量是否有必要投入更大的資金擴容等。

在吸引新顧客時也可以采用相類似的策略。為了贏得新的顧客和/或新訂單,你要價很低,甚至可以低過成本,廠商希望能夠以後用正常價格拉到回頭生意以彌補損失。不過,如果競爭對手也以牙還牙,就可能破壞這一戰略。

另外,廠商可能因為參與競爭而不得不降價;也可能需要保護一個產品的市場,不讓別人介入;或者,隻想用低的價趕走競爭對手。

廠商的定價甚至可以低於一項產品的成本。比如,一件新產品需要10元的材料和勞工。租金、水電等再加5元成本。公司理想的利潤是5元。但該產品供過於求。廠商相信,這種狀態是暫時的,於是決定隻售12元一個。這隻能彌補生產成本和部分間接費用。但廠商可以維持工廠運作,留住生產產品的人才,等待事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