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的一席語重心長的話讓徐毅征開始冷靜下來,發現自己真的是要什麼沒什麼。“我是一個認準了的事情一定要全力去嚐試的人。”徐毅征的這種性格讓其開始踏上了對IDC行業的“上下求索”之路。
他斷然結束了自己的實習“生涯”,到處找來關於IDC的技術書籍進行學習,當然書本隻是提供了基本知識,要掌握最新的、最具有操作性的IDC技術,谘詢和學習同行是一個捷徑。徐毅征說,他當時到處在網上找做IDC的人,爭取成為他們的朋友,然後請教從技術到運營等方麵的問題,“一個來自無錫的做IDC的人告訴了我很多關於IDC產品怎麼賣出的經驗。”
與IDC行業的人士深入交流後,徐毅征更堅定了自己當初的判斷:IDC是一個成長非常快的市場,同時競爭並不激烈,利潤率還比較高。確實,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後,沉寂了兩三年的中國互聯網慢慢開始複蘇,而各種傳統企業也得到啟蒙,開始注意在互聯網上建自己的臉麵——官方網站。
更讓徐毅征驚喜的是,做IDC門檻並不太高,初期可以先代理知名公司的產品,而做IDC最主要的成本——服務器和帶寬也可以隨著業務的增加逐步而增加的。這很適合還是個窮學生、沒有資金的徐毅征。
2003年9月18日,經過5個多月的醞釀,用到處籌措來的幾萬塊錢,徐毅征成立了南京創網科技有限公司,踏上了IDC的長征。
內功修煉
正當徐毅征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互聯網大潮開始衰落,互聯網出現了寒冬。正當其他公司因為行業狀況而削減公司成本的時候,徐毅征做出了一個讓其他員工難以想象的決定——將公司地址再次搬遷。這一次搬遷所帶來的是公司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搬遷之後公司的成本確實是上升的。因為他逆勢將公司的規模擴展到50多人,而且辦公地點所花費的成本更大。”
徐毅征反其道而行之,是因為在他看來“隻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行業”。正所謂大亂之後必大治,徐毅征也許看中的就是這一點。“隻有不斷加強自身企業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得企業在行業衰退之時實現更大的發展。”
於是,徐毅征加強了公司的內功修煉。一方麵,他加強公司服務質量建設,不斷發展新客戶。他利用公司的網站實行免費空間的試用來吸引用戶進行注冊。利用注冊信息將一些企業的資料搜集起來整理成數據庫,然後通過數據庫上的資料對這些潛在的客戶聯係進行分析,並派專人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按照他們的需求推出個性化的服務。“不斷與客戶實行一對一的溝通,不僅使得公司能更加了解他們的需求,了解市場的動態,更重要的是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我們減少了傳播的噪聲幹擾。”就這樣,徐毅征用長遠的眼光和獨特的策略征服了公司的員工。當競爭對手還在對徐毅征的反常舉動不屑一顧的時候,中國數據已經擺脫了行業衰退的陰影,成為該行業在華東地區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