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換一種思路,產品生產出來後,消費者自然會購買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恰恰是這種商品適應了潛在需求的結果,即存在了市場的潛在需求,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夠被賣出去。因此,私營公司在尋找商機時千萬莫忘了從市場潛在需求中尋找商機。
在日本,大多數城市居民都是在擁擠的工廠或商場、辦公樓內工作,在這些不如大自然舒暢新鮮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能多吸幾口新鮮空氣已成為人們潛在的需求,一些有眼光的商人敏銳地捕捉這一發展商機,於是把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灌到瓶裏,拿到城市去出售。這種幾乎是無本生意的買賣果然十分興隆。後來,這種大自然空氣又被發展用於登山時使用,銷量更是倍增。
陝西戶縣一家鄉鎮企業對市場進行分析之後,尋找到一個隱藏在現有化妝品市場背後的大市場——工業護膚品需求。他們認為,目前大家重視的僅僅是生活護膚品需求,而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有1/3的時間要特別的保護。各種勞動過程和勞動崗位由於勞動條件不同,如高溫、有毒、野外等,對護膚的要求就不同,而且和一般生活護膚品差別很大。所以,他們把這一機會作為企業的目標市場,結果獲得巨大成功。
6.感覺市場的發展趨勢
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變化中。想象一下在八十年代有誰會想到當今中國的消費者會去成群結隊消費蹦極和滑雪。又比如,如今中國已有幾個大城市步入老年化城市,老年人市場將逐步擴大,這也是一種市場趨勢。
有人把將在未來某一時期實現的市場機會稱作未來市場機會。一般來說,企業從發現有利的市場機會到推出產品進入市場,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如果有企業提前預測到這種機會將在某一時間出現,從而早做準備的話,就縮短了這一時間過程,可以在這種市場機會到來時將自己準備好的產品推入市場,獲得領先優勢。
7.關注市場的信息
在現在社會,很多西方的商人直接將信息等價於財富。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我們處於一個信息不完全的市場之中。例如一家私營公司老板想要在上海市中心租一處房屋作為經營地點,但是他發現想要第一時間收集所有的市場信息,如果花了很大的氣力去收集這些信息,往往發現一段時期之後很多信息已經過期了。租了房子與同行人一聊才發現,自己付的租金高了。這就是信息不完全的結果。
例如:1982年,美國政府取消了電話電報公司的專利權,允許私人隨便購買電話機。在此之前,美國政府規定,電話機隻能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向用戶出租而不能向用戶銷售,私人購買電話機是違法行為。舊規定的取消,使美國8000萬個家庭和其他公私機構,一下了成為電話機的潛在買主。香港廠商從報紙上了解這一信息後,聞風而動,立即將原來生產電子表和飛機的工廠轉產電話,幾乎在一夜之間,香港成為一個無處不生產電話機之港。大量的香港產電話湧向美國市場,出師大捷。1983年一季度,香港無線電話機出口多達1.86億港元,比1982年的同期劇增近19倍之多。
與香港廠商同時看到這一信息的企業,何止千萬,但他們都沒能爭分奪秒,抓住商機,而被香港人捷足先登,失去了發展的商機。
8.尋找交叉點
私營公司可以靠尋找行業與行業之間的交叉點來發現商機。例如在中國,律師和參加司法考試的人很多,但是既通曉法律,又熟悉金融、工礦、或出口、新聞、體育、專刊的律師就不多,因此這類人往往成為一批極高薪收入者。
一般來說,企業對行業市場機會比較重視,因為它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經驗,發現、尋找和識別的難度係數小,但是它會因遭到同行業的激烈競爭而失去或降低成功的機會。由於各企業都比較重視行業的主要領域,因而在行業與行業之間有時會出現夾縫和真空地帶,無人涉足。它比較隱蔽,難於發現,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開拓精神才能發現和開拓。
例如,美國由於航天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邊緣機會,有人把傳統的殯葬業同新興的航天工業結合起來,產生了“太空殯葬業”,生意非常興隆。再如:“中國鐵畫”就是把冶金和繪畫結合起來產生的,“藥膳食品”是把醫療同食品結合起來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