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交易費用理論概述(2 / 3)

綜合威廉姆森(1985,2002)的觀點,可以把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特點概括如下:①在分析單位上,以交易為基本分析單位;②在看問題的視角上,以契約為主要視角,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作為契約問題來看待;③把交易、契約看成是某種保護投資關係的治理結構,不同治理結構有不同屬性;④在分析方法上,有時使用新古典的邊際分析方法,但更多地使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即對不同治理結構逐個比較,這是一種製度的比較靜態方法;⑤將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結合起來;⑥廣泛吸收了組織行為學(或早期行為經濟學)、法學和經濟學乃至社會學的思想(楊瑞龍,2005)。

二、交易費用的內涵

交易費用理論是以科斯為代表的新製度經濟學的核心部分,而交易費用概念又是該理論的核心基礎。下麵就“交易”、“交易費用”作簡要解釋。

1.交易內涵

有學者考證過,最早使用“交易”概念的是亞裏士多德,但其“交易”概念與現代新製度經濟學的“交易”概念相差甚遠,而更接近的要算舊製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康芒斯提出的“交易”概念了。

康芒斯把“交易”和“生產”這個概念相對應,指出交易是所有權的轉移、是製度經濟學的最小單位。“交易”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古典經濟學的“交換”概念不同,“交易”不以實物為對象而是以財產權利為對象。“交易”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本身含有“衝突、依存和秩序”的含義。另外,他進一步把“交易”分成三類:買賣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間的交換關係;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級之間的命令和服從關係;限額的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對個人的關係。從康芒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把“交易”看做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交易”就像朋友、父子關係一樣,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個方麵的體現,譬如說是經濟領域的表現。他在《製度經濟學》中指出,經濟分析的基本單位不是產品和服務,而是交易,並把法律分析的導入和契約的有效性作為研究的重點。他認為稀缺是無處不在和合乎自然的,並且包含了人們利益的衝擊。可見,他認為交易是隻有稀缺性的,因此他沒有從本質上把“交易”和“交易活動”區分開。或者他把“交易”和“交易活動”看做了同一範疇,或在其“交易”概念中包含了“交易活動”的含義。因為“交易”正如“生產”一樣,說明一種狀態或關係,它本身無法討論是否具有稀缺性。而“交易活動”和“生產活動”一樣,是一個過程,它的發生不是無代價的,而是具有稀缺性的。做這種區分也許是無意義的,但這會使人們對這兩個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或有利於交易費用理論的發展。在康芒斯的分析中,交易是從哲學、法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意義上論述的,而非經濟學的,他沒有把“交易”引入成本收益的分析。科斯在其理論構建中並沒有對交易進行單獨的分析,但在其理論框架中,仍是把“交易”作為基本的分析單位。考察交易活動的費用,把“交易”界定為人與人之間的權利交換關係,顯然是對康芒斯“交易”概念的繼承。特別是“交易費用”概念的創立,顯然隱含了他對“交易”本身的考察。同時他也賦予“交易”以稀缺性,其實是交易活動的稀缺性,從而為其“交易費用”概念奠定了基礎。

張五常對“交易”的分析在他的論述中與科斯有些不同。他認為交易費用實際上是所謂的製度成本。隻要有製度存在,就會有製度成本發生,但這種製度成本的發生未必發生交易。可見,張萬常的“交易”概念要狹義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與古典經濟學的交換概念有相似之處,或他的“交易”概念等同於“市場交易”。

2.交易費用的內涵

“交易費用”是科斯1937年在其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中首先提出的。他指出,交易費用是為完成交易所必需的度量、界定和保證產權、搜尋交易夥伴和交易價格進行交易談判、訂立交易合約、執行交易和監督違約的行為並對之製裁、維護交易秩序的各種費用的總和。按科斯的話說,“價格是什麼,有待於發現。要進行的談判,需要簽訂的合同,必須進行的檢查,都需要進行安排以解決爭端等。這些費用最終通稱為交易成本”(科斯,1991)。阿羅將“交易費用”定義為“經濟製度的運行費用”,這與張五常所給的概念有些類似。張五常把“交易費用”定義為在魯賓遜·克魯索經濟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各種各樣的成本。他又說,“交易費用實際上就是所謂的製度成本,這點科斯也是讚同的”(張五常,1998)。張五常的“交易費用”的外延好像要大得多,這是與其“交易”概念相對而言的。

三、交易費用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羅納德·科斯1937年發表的經典著作《企業的性質》首次提出交易費用問題,這篇著作是科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前提假設進行反思的結果。首先,在新古典經濟學中,企業是作為一個隱含的前提假設存在於微觀經濟理論的供給分析、生產者行為、成本—收益分析、廠商均衡等分析中,這是因為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體係假定是由兩大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純消費者,他們不作任何生產決策;另一部分是純生產者,他們不作任何消費決策,這種純生產者就是企業,按照假定,純消費者不參加生產。他們依賴企業生產的產品而生存,所以企業必須預先存在。其次,企業是生產函數,企業的職能就是生產,它的目標是追求最小化生產成本、最大化經濟利潤。再次,資源的配置和經濟活動是由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控製分配與協調的(亞當·斯密,1776),市場是組織分工、配置資源的唯一重要機製,它利用價格信號反映供求關係,引導資源流向,企業被動地適應市場需求的波動。另外,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運行是平滑無摩擦的,即不存在交易費用,交易費用被抽象假設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