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解釋,一點補充,一點感受
到這裏,這篇小說總算是寫完了。老實說,用課餘時間來完成它,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字數不是很多。不過,由於以前已經寫過兩三次,(都沒有寫完)並且從幾年以前就開始構思,所以,也並不是說經曆了多少苦難。唯一的苦就是要一邊寫一邊提防著老師。因為學校從來不允許看閑書,以我的理解,自然也不會允許寫“閑書”了。而且,周圍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我的觀點,加之我為所謂的閑書受了一些苦頭,更是十二萬分的小心。這直接導致我寫一部分便要抬一下頭,看看老師是否來了,以致於小說意境搞的斷斷續續。我也隻好不停得找感覺,如果實在找不到了,便隻好擱置一邊,重新拿起輔導書,開始做習題。也隻有這不用找感覺了。
說到意境,我不由得想起了詩。這本書中也有幾首詩,大多是以前寫來發泄情緒的,這次拿來充數。如果你用心讀的話,會發現有些詩和小說有些不協調,像是硬塞進去的,搞得詩和小說都有些變味。就像已經塞滿的書包,非要再塞進幾本書,以致於書包變了形,書也褶皺了起來,無論從哪裏看都覺得特別別扭。不過,這倒也合情合理。因為,那些詩本來就不是為小說寫得,而小說也並沒有圍繞詩的主題展開,自然會有些格格不入。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幹脆去掉幾首詩呢?我也想過。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打算。一方麵是不舍:有些地方刪了,上下便連接的不順暢,需要大修,若隻刪那一部分硬塞得,則會使整篇隻剩下孤零零的幾首,有點“滄海一粟”的味道;二是不想:我總覺得沒有了那幾首詩便缺了些什麼,而且我當時之所以寫了這幾首詩,是因為寫到哪裏的時候,這幾首詩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所以我想,也許詩放在這裏會有一些我沒有發覺的作用,而且作為作者,在寫作的時候腦海中突然蹦出從前寫過的詩,並不應該說僅僅隻是巧合。
所以我建議,如果您真的在讀到詩的時候感到特別別扭,那麼請您跳過去吧,不用理它。
至於小說本身,我總覺得需要再說些什麼。然而卻總不知該說什麼,從何說起。經過一番斟酌,我決定,還是從人物說起吧,這樣也許更容易理清思路。
粱永定
他是全文的核心人物,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他展開的。然而他卻是不幸的。從小到大都有兩個字伴著他,那就是孤獨。父親粱楓視他為自己的恥辱,而不管不顧。母親馬萍因為當年的感情糾葛,認為他給她帶來不幸,所以也是冷若冰霜。親生父親高市長因為妻子也一直不敢和他相認。隻有一個一直深愛他的妹妹常陪在他的身邊。然而正是這樣,粱永定太愛他的妹妹,不忍讓她受一點傷害,所以自己的痛苦從來不讓妹妹知道,隻是將其壓抑在心底,並強顏歡笑。最終,他越來越自閉,幾乎不再與外界來往。
後來他遇到了褚曉琪,一個漂亮而天真的女孩子。粱永定從她身上找的了自己一直缺少的東西:童真和快樂。所以一直到八年後的相遇,他都沒有忘記曉琪,並且隨著記憶一天天漫延,他固執的以為自己愛上了曉琪,固執到對他和金鬱的感情視而不見,直到金鬱的離開,曉琪的死,他才明白,原來他對曉琪的愛隻是童年記憶的海市蜃樓,然而這時的悔恨已經毫無意義。
和他相關的還有高東朝,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因兒時的一件小事而與粱永定結仇,而粱永定與褚曉琪在一起更加深了他對粱永定的仇恨,從而直接導致了粱永定與褚曉琪的離校,引發了一連串的悲劇。包括劉劍海的終身殘疾,包括易君得死,包括永凝的自殺,幾乎都與他有關。然而我們不能不說這多少與粱永定有著一定的關係。如果他不是那麼固執,如果小時候沒有那場雨,那高市長也不會痛打高東朝,高東朝也許早就忘了那件事。粱永定也不會碰到褚曉琪,他也許已經和唐金鬱在一起了。如果他不那麼孤傲,再易君走的時候挽留一下,易君也不會死,而妹妹也不會自殺,他也就不會失手殺了馬萍,一切也許就會平平靜靜的過去。然而,無論如何,該發生的不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