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以拒絕成長,就像不可以拒絕陽光一樣。雨在學著自強。
給一個初一的基礎為零的小孩做家教,感覺很辛苦。基礎為零,她就要從英語語音給他講,難的不是這個,而是要想方設法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那個小孩其實很聰明,但被過重的作業壓得不想學習,雨幾乎是哄著他學習的。
爸爸媽媽一再打電話告誡雨,不要像在自己家裏麵一樣任性,要有點耐心,好好待人家小孩。家裏麵不在乎她掙那點錢,隻希望她從中檢驗知識,體驗生活。雨說不用擔心,她跟小孩子相處的很好,隻是有時候覺得那個小孩有點可憐,假期都不能出去玩,整天關在家裏做作業,太辛苦了。她隔一天給他上一次課,每次兩小時,共上了15次課。每次上課結束都覺得口幹舌燥,累得不行。終於理解了老師的辛苦,也淺顯的察覺到人們為求生存掙錢不易。
雨並沒有把那個小孩當做學生,因為她知道學生怕老師,不願意與之親近。她像一個姐姐一樣,盡量順著他,鼓勵他,拿出自己最大的耐心,盡量全麵細致的給他講解,讓他真正學到一點東西,而不是盯著表算時間,課結束後拿了錢走人。她覺得,至少要對得起那點錢,人家父母掙錢也不容易,不能辜負學生家長對孩子的良苦用心。事實證明,那個孩子還是挺喜歡她的,或許是因為她沒給那個小孩施加壓力。甚至那個小孩讓她幫忙申請QQ號,搜集世界足球隊標、球員資料等,她都很爽快地答應了,不過前提是她講過的東西都要弄懂。滿足他的心願,那小孩自然願意。
不過,雨隱隱感到痛苦。因為有些時候,那個小孩實在不理解,她卻越講越不清楚,自己都迷糊一片,盡管她每次都認真備課。老師們說的“源頭活水”真的太有見地了,終於明白常年站在講台上的老師們要把自己的知識積澱清晰明了地傳達給不同層次學生很不簡單。
雨曾經跟莫菲訴苦。莫菲說:“在我們有求於別人前,除非我們有能力把角色換過來。沒必要去抱怨。時間讓人成長,也讓人鬱悶,我們都不像以前那樣灑脫從容了,或許這就是成長要付出的代價。活著都是有壓力的,現在我就覺得壓力大,表麵上看,我對什麼東西都滿不在乎,所以有人說我超脫。我不想跟別人比,可是有時候連自己的惰性都戰勝不了。你還好,還有準備的去吃了點苦,我整天做宅女,逃避競爭,逃避自己。有時候覺得真做作,背著重重的殼,善意的欺騙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理想。有時我想,當我離開校園,不得不把觸角伸向社會時,我有多強的生存能力,真的是很不確定的。不會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嗎?拿什麼回報含辛茹苦的父母呢?”
雨平靜的聽她說完,才表述自己的觀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不要失落,行動才會有力量。每次都多走一點點,時間長了距離就拉開了。要勇敢挑戰,隻有在挑戰中,生命才會充滿生機和希望,今天走好了明天就不用跑得太累。我爸說,隻要有腳就會有路。”
莫菲笑,“說的不錯!用知識把寂寞縫起來,填充營養和內涵。把我們變成一個百寶盒,空著的時候,可以放進點什麼;打開的時候,可以找到點什麼。開啟了,是內容;關上了,是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