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好口才,贏得機遇的階梯
機遇對於一個人是否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一次機遇,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有句話說:機遇麵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正是不同的機遇才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在生活、事業上的差異,而之所以會造成不同機遇,有時就取決於一個人口才的好壞。因此,要想抓住機遇,就要擁有一個好口才。
一個人的口才,不僅取決於其運用口語表達技巧的熟練程度,還與其思想水平密切相關。在口語交際中,凡是準確、精辟的口語表達,必以深刻、有條理的思想做後盾。想得好不一定能說好,但說得好則一定要想好。因為口語表達的新穎來自於思維的創造性,口語表達的準確來自於思想的清晰,口語表達的質量來自於思想的深刻。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和競爭的社會。俗話說:“七分本事,三分機遇。”在競爭中,誰把握了機會,誰就把握住了命運的主動權。機遇稍縱即逝,能否抓住機遇非常重要。而機遇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口才來實現的。我們時常幻想著機遇能從天而降,實際上讓機遇主動找自己並不是天方夜譚,不少名人就是依靠智慧和努力,從一些細節入手,創造了不少常人看似神話的“讓機遇找自己”的案例。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從中汲取營養為我所用。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之後,宇航員楊利偉便成了名人。他之所以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主要有三方麵原因:其中之一是他的心理素質好,口頭表達能力強,說話有條理、有分寸。楊利偉認為,航天無小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盡最大努力做好,就連訓練後的總結會、訓練小結也是如此。在總結會上,楊利偉準備充分,積極發言,發言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態度從容。在最終確定三人為首飛候選人之時,三人各方麵都十分優秀,難分高下,隻是考慮到作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要麵對全世界的目光,接受新聞媒體采訪,進行巡回演講,才最後定下口才好的楊利偉。
由此可以看出,口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是贏得機遇的資本。試想,如果楊利偉沒有好口才,他可能就不能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生活中,我們不妨努力訓練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彙報、演講、發言等場合中著力表現自己,這樣就能引起領導的注意,從而引來更多成功的機會。
小優結束了10多年的求學之路,她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恰好北京正在舉行大型人才交流會,於是,小優有點悲壯地踏上了火車,加入了求職大軍去實現她的理想。
在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小優在招聘會上不再急著排隊麵試,而是先在大廳內逛幾圈,對各公司的招聘情況有一定了解後再作打算。在一次招聘會上,她把一家房地產公司定為了第一目標。
遞過簡曆後,一位服務小姐讓她填寫登記表。
“咦,你是從農村來的?”
“農民的孩子質樸、誠實,能吃苦,這是城市青年沒有的優點。”小優毫不猶豫地答道。
服務小姐登記完後,在她的簡曆上畫了個大大的勾,並微笑著說:“回去等消息吧。”此時的小優又驚又喜,得出一個結論:求職時慎重對待每一位信息傳遞者,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天,她接到公司的麵試通知。
“請問你覺得這個房間的擺設怎麼樣?”
小優環顧四周,略作思考:“很能體現貴公司的風格,美中不足的是稍微嚴肅了點。如果能擺設兩盆花或放點音樂,或許更能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交流環境。”“這麼多應聘者中,你是少有的見解新穎且膽大心細的一位!”麵試官對她的回答很滿意,對她表示讚賞。
“您過獎了,其實許多人比我更出色,隻不過審美觀不同罷了。”在抬高自己的同時決不貶低別人,是小優的一貫作風,否則會給人留下不厚道的印象。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接下來的談話中她始終把握住兩點:一方麵盡力推銷自己,另一方麵處處為對方著想。麵試官的眼睛裏漸漸流露出了欣賞之意。
“如果你未被我們公司錄取,你會怎麼想?”
小優不卑不亢地說:“人才交流強調雙向選擇,在我失去這個就業機會的同時,也意味著貴公司失去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假如你被錄取,能處理好同事關係嗎?”麵試官緊接著問。
小優覺得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直接回答顯然不高明,於是她決定迂回包抄:“集中精力搞好工作、發展事業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至於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我天性隨和,應該沒問題!”負責人滿意地笑了。三天後,小優接到了被錄取的電話。
是好口才為小優贏得了通向成功的機遇。如果小優沒有一個好口才,可能在第一次與服務小姐談話的時候就沒有機會了。事實再一次證明,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隻要你擁有一個好口才,沒有說不成的事。所以說,要學會運用口才,為自己贏得成功的機遇。
美國的費城有一位青年人為了謀取職業,整天徘徊在費城的大街上,總幻想著有哪位富人能發現他,從而創造生命中的輝煌。然而,無論他做出多麼引人注目的舉動,依舊還是毫無結果。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歐·亨利說過的一句話:“在‘存在’這個原味的麵團中加入一些‘談話’的葡萄幹吧。”於是,他突然闖進著名富翁賈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吉勃斯先生犧牲哪怕僅僅一分鍾來見見他,並容許他講一兩句。於是吉勃斯先生就破例接見了他。起初,吉勃斯隻是想與他談一兩句,然後把他打發了事,後來沒想到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了一個小時。後來,吉勃斯很快替這個窮愁潦倒的青年找到了一份工作。
“萬丈高樓平地起”。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定好一個起跑的位置是成功的第一步。這就需要每一位立誌出人頭地的青年人過好應聘這一關。
應聘成功是每一位求職者的共同心理。但一般地說,競爭同一職位的人肯定不隻一人,經過審閱簡曆然後通知麵試的人也不止一個。而要想通過麵試一關,口才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吳良大學畢業後決心自謀職業。一次,他在一家報紙的廣告裏看到某公司征聘一位具有特殊才能和經驗的專業人員。吳良沒有盲目地去應聘,而是花費很多精力,廣泛收集該公司經理的有關信息,詳細了解這位經理的奮鬥史。那天見麵之後,吳良這樣開口:“我很願意到貴公司工作,我覺得能在您手下做事,是最大的光榮。因為您是一位依靠奮鬥取得事業成功的人物。我知道您28年前創辦公司時,隻有一張桌子,一位職員和一部話機,經過您的艱苦奮鬥,才有了今天的大業。您這種精神令我欽佩,我正是奔著這種精神才前來接受您的挑選的。”所有事業有成的人,差不多都樂於回憶當年奮鬥的經曆,這位經理也不例外。吳良一下子就抓住了經理的心理,這番話引起了經理的共鳴。因此,經理先生乘興談論起他的成功經曆。吳良始終在一旁洗耳恭聽,以點頭來表示欽佩。最後,經理對吳良很簡單地問了一些情況,終於拍板說:“你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人。”
吳良沒有像一般的應聘人員那樣把自己介紹得完美無缺,沒有滔滔不絕大談過去的輝煌曆史,而是談考官的成就,談自己對將來工作的想法。正是他這種口才的靈活運用,使得他能夠脫穎而出,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機遇無處不在,善於言談的人,可以借助口才的力量促成自己的事業,為社會多做貢獻。而拙於言談的人,往往會失去機遇,或將事情越辦越糟,因而抱恨終生。所以,現代社會的種種機遇,要靠你的口才來開拓。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要招考一位打字員。初試圈定了兩名,最後麵試時再決定錄用其中一人。這兩人一位是華裔,一位是西班牙人。她們打字能力是:西班牙小姐每分鍾30字,華裔同胞每分鍾70字。但是,考完之後,這位傳統的中國女子,安靜地等在門外,而西班牙小姐卻徑直闖進主管人的辦公室。她聲稱自己打字技術一向快速準確,隻是當時太緊張了,沒考好,但是這份工作對她太重要,她非得到不可。最後結果,主管人錄用了她。而那位打字技巧高於西班牙人的華裔女士卻在胸有成竹地靜候佳音中失去了機會。
在我們今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現行的雙向選擇的就業時機要求我們:充分地發揮你的口才,就有可能得到一份好工作;否則,就會白白地失去良機,從而可能影響你一生的成就。總之,一個人要想成功,他可以沒有資本,但是不可以沒口才,良好的口才能為你不斷地創造成功的機遇。
5.好口才,贏得生意財富
很多人都知道,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商場上,都有“先聲奪人”、“一諾千金”之說,拙嘴笨舌,詞不達意,會使人到處碰壁,寸步難行;巧舌如簧,口吐蓮花,會使你柳暗花明,左右逢源。好口才,會讓你贏得生意上的財富。可見,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對於一個有實力的人而言,是否會說直接影響其成功與失敗。然而,現實中很少有人有意識地把“會說話”當作一項財富去努力追求。
在美國的某個地方,居民們有這樣一個生活習慣,就是在喝可可時放上雞蛋。據說有兩個相鄰很近的茶室,生意逐漸興旺的那家,每當顧客到來時,總是問在飲料裏放一個雞蛋還是放兩個雞蛋,而生意蕭條的那一家問的則是要不要放雞蛋,許多顧客都回答不要雞蛋。這兩家老板說話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營狀況。
在這個世界上,成功與失敗之間有時僅僅是一步之遙。“恰當的話語”就是一筆財富,它能夠在實踐中轉化成大把的鈔票。
在商場上,語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談生意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嘴,每一次交易都不亞於一場外交活動。采購需要說動賣方,銷售需要說動買方,爭得利益需要討價還價,雙方或多方合作需要談判。這些都需要張嘴去“說”,缺少語言,沒有一定的語言藝術都是不行的。所以,商人這個職業多半也是靠嘴的。有人分析“商”字是“八口”撞開大門,此話雖然有點牽強,但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因此有人說“好胳膊好腿,不如長個好嘴”,也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好嘴”能比“好胳膊好腿”創造更大更多的價值。因此,對於生意人來說,好口才是非常重要的。
在現今這個社會中,誰擁有靈活的說話辦事的招術,誰就能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裏永立不敗之地。擁有說話的功夫,精通說話之術,會使你擁有萬夫當關,一夫能開的不同尋常的能力,讓你八麵玲瓏,編織起一張巨大的人際網絡,為自己贏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際關係資源,會使你在強大的生意對手麵前侃侃而談,口若懸河而又滴水不漏。
據說,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當年秘密來華,談判之餘與周恩來閑聊時說:“世界上總理有‘鐵嘴’之稱,你能不能把我從這間客廳裏說到門外去?”周總理笑著說:“我沒有那樣的本事。但是,你如果站在大廳外邊去,我可以想辦法把你說回來。”基辛格說:“能把我說回來也行。”說著就徑直走到大廳外邊去了。這時,周總理笑著說:“回來吧,我已經把你說到外邊去了。”基辛格聽了也佩服地笑了起來。
由此可知,語言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如果掌握了這門藝術,不但可以使你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說不定你這張“好嘴”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有這樣一個例子:在某公司舉辦的產品展銷會上,幾個年輕的營銷人員用非常專業的術語詳細地向消費者介紹了公司產品的原料、配方、性能以及使用方法,給人們帶去了業務精通的印象。他們在回答消費者提出的各種問題的時候表現出的反應相當快,可以說是對答如流,他們幽默風趣的談吐,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消費者問:“你們公司的產品真如廣告上所說的那樣好嗎?”一位營銷人員立即回答說:“您試過之後的感覺會比廣告上說得好。”
消費者又問:“如果買回去,用過以後感覺不像你們說的那麼好怎麼辦?”另一位營銷人員笑著說:“不,我們想念您的感覺。”
結果可想而知,這次展銷會獲得了成功,不但產品的銷量超過往次,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公司經理在召開的總結會上特別強調,是營銷人員的語言訓練有素促成了這次展銷活動。同時,他要求公司的全體人員都應該像營銷人員那樣,在“說話”上下一番功夫。
語言交流是任何商場活動的開端,這個頭開得好與壞,直接關係到生意的成敗。一般來說,話說得恰到好處,就會把與客戶之間的距離拉近,生意就可能成功。有一位營銷人員到一家商場推銷產品,而接待他的是商場副經理,對方一開口,這位營銷人員就馬上聽出口音,說:“聽口音您是北京人。”商場副經理點點頭,問道:“您也是北京人嗎?”這位營銷人員笑著回答:“不,但我與北京人的感情很好,一聽到北京口音就感到十分親切。”於是商場副經理很客氣地就接待了這位營銷人員,生意也談得非常順利。如果話說得不得體,就會讓人聽了不容易接受,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自然也談不上後麵的洽談生意了。那麼,作為一名商場中人,因為職業的關係,說話必需要注意掌握好分寸,說什麼話,什麼時間說,怎麼說,是不同於日常生活的語言交流的,一定要有點職業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