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你這樣說話最能吸引人(1)(1 / 3)

魅力來自語言

一個文學青年曾經這樣說:

“讀過許多文學名著,最欣賞海明威,除了作品裏充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那精煉凝美的語言,因此,常放下譯本沉思:假設讀的是原著,一定更加精妙無比。比較之下,讀《紅樓夢》時注意的是裏麵鮮活的人物,而海明威筆下的鋼鐵意誌,令人無法不注意到語言堆塑的力量。”

“當然,三毛是會用語言搭無數魔方的奇女子,每讀她的作品,每一個字,感覺都如她從背後掏出一塊你不知顏色和形狀的東西,建構在你麵前的是可觸及卻永遠達不到的氛圍,可謂字字珠璣。”

然而無論海明威還是三毛,我們隻能欣賞,卻不能拿到生活中照本宣讀。日常交往中,還是要采用大眾化的口語來交流、交際,否則就會留下千古笑柄。比如在我的家鄉,曾有一個流傳至今的故事,說的是一個飽學之士,一日隊長派他到河套裏撿石頭砌牆用,他撿了一天,隻將一張床大小的地方撿幹淨了——隻剩細沙。令人哭笑不得,他還雲:“這石頭撿不完也。”

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總以老老實實做學問、真正有本領為追求的至善之境。然而許多情況下,“兩耳不聞窗外事”是極可悲的。試想,大眾怎麼能接受一個清高、孤僻的人物呢?倘若蒲鬆齡滿口文縐縐的話,過往行人誰會幫他組建聊齋呢?

不談時髦的文人下海,就說日常交往吧,所謂惺惺相惜,物以類聚,語言從中起著媒介作用:大老粗受不了知識分子的客套拘泥,知識分子也很難接受大老粗的粗獷豪放。但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各方麵人物出現了大融合:大學教授也跑出來賣茶葉蛋,技術和知識都可論價……這就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滿腹經綸,卻缺乏現代交際意識的學者,如同大家閨秀,名聲在外,卻無人識其麵目,失去了許多推銷自己才能的機會;而善於運用語言的讀書人,憑自己的好口才,能輕鬆地掙到了金錢和社會地位。

人讀書而無所用,才是廢物一個。商人常將能否吸引客戶作為推銷員優劣的標誌,當今衡量一個知識分子是否優秀,大約也不光看他學富五車,還要看他能不能將五車轉為能量熱了別人,這能量的發揮,首先來自語言。語言的磁力可以粘住一切東西,當然也可能毀滅一切東西,百慕大三角不是一個可毀滅一切的巨大磁場嗎?所以,相信語言能推銷和展示、包裝一個人,卻也同樣相信有魅力的語言絕不是吹牛、說瞎話。

如何抓住話題的開端

想要你的語言吸引人,那麼從一開始你就應該抓住話題的開端。

有很多人,總是不太善於抓住談話的開端,因麵總是不太喜歡先開口說話,認為與初見麵的人談話是一件苦差事。

那麼,這些人為何老是猶豫不決不敢去抓信談話的開端呢?

一言以概之,就是他們的內心裏有了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要交談的話,就必需使這一場交談完美無瑕,否則不如不談的好。換句話說,他們的心裏始終想著:如果講了一些無關重要的廢話,必定會遭受到對方的輕蔑……或者如果是講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那麼對方一定會感覺到索然無味的……就是心存這種念頭,才不敢輕易地開口。

其實,如果想使交談能夠開花結果的話,首先,必須把內心的疙瘩除去,不必太過於擔心對方的心意和期待,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如此就打開話匣子了。事實上,不管是多麼能說善道的人,並不見得從頭到尾都能夠舌燦蓮花,盡是講出一些動人心胸的言詞。或許在神經輕鬆之後,才有一邊患動人的言詞出現呢!

能言善道的人,乃是他們能夠陸續地與對方說一些被認為是無意義的話。其實這些所謂無意義的話,就是進入正題的階石。就像淘金者,分明知道礦石的絕大部分屬於無用,然而他們卻不舍棄這些泥沙,耐心地從這些泥沙之中淘取微少的金子。

在開始交談這時,不妨做一些準備,或放一些階石,以便引出正題。

電視界的老資格司儀,都很重視交談之前的無關痛癢的話,並深知它可能帶來的效果,因麵在對方的心情轉為輕鬆之前總是有意識地說些客套語,或隨便談上幾句。

例如:“請教尊姓大名?請問閣下來自何方?請問你的先生在哪兒高就?”等等,不外是類似的內容。這些司儀們為何要選擇這些話題呢?其實他是有目的的。他們希望以這些話為開端,以便順利地進入正題,隻要使對方心情輕鬆,即可輕而易舉地導入正題,能夠使對方心情舒暢,不拘泥,坦坦然然地繼續說下去,從而對你所說的話也產生了興趣,這種人就是所謂說話上乘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