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到這裏,突然停頓下來,眼光柔和地掃視著眾弟子,看到弟子們聚精會神的樣子,心裏非常滿意,繼續用莊嚴而平和的聲音說:“弟子們!這四種馬好比四種不同的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是否有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喪身失命後悔莫及。”
“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
“第三種人看到自己的親族好友經曆死亡的煎熬,肉身壞滅,看到顛沛困頓的人生,目睹骨肉離別的痛苦,才開始恐怖驚懼,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種人當自己病魔侵身,四大離散,如風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過晚了。”
弟子們此時皆已悟道,閉目冥想,自醒自身,思索眾生。
感悟
做個積極主動的人,還是做個消極被動的人,全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前者是自己的主人,後者是別人的奴隸。
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度自己
有一個佛教的信徒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佛法不是講求普度眾生嗎,度我一程如何?”
禪師道:“我走在雨裏,你躲在屋簷下,這裏有雨,而簷下無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
信徒聽禪師這樣說,立刻走出屋簷,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應該可以度我了吧?”
禪師說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沒有淋雨是因為我帶傘了,而你淋雨是因為沒有帶傘。準確地說,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如果要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吧!”
那信徒站在雨中被淋得渾身濕透,他說:“不願意度我就早說,何必繞這麼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講求的不是‘普度眾生’而是‘專度自己’!”
禪師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說:“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幹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隻想著別人肯定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自己的,這種想法最是害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是什麼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隻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隻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隻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呢?”
感悟
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佛理如此,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當遇到難題時,不要寄希望於他人的救助,而應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
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清源禪師在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時間裏沒能給他尋找到一個最優秀的閉門弟子。
事情是這樣的:清源禪師在風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洞山。他把洞山叫到床前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洞山趕忙說,“您的思想光輝是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清源禪師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承傳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好嗎?”
“好的、好的。”洞山很溫順很尊重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尋找,以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
清源禪師笑了笑,沒再說什麼。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不辭辛勞地通過各種渠道開始四處尋找了。可他領來一位又一位,總被清源禪師一一婉言謝絕了。有一次,當洞山再次無功而返地回到清源禪師病床前時,病入膏肓的清源禪師硬撐著坐起來,撫著洞山的肩膀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其實還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洞山言辭懇切地說,“找遍城鄉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優秀的人選挖掘出來,舉薦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