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博大精深,是提升人生的大智慧。佛學中所講的智慧,除了指聰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滅除人生的煩惱和欲望,通過修行而達到人生的解脫與圓滿的方式方法。
有個人感到非常苦惱,他背上行囊去找佛陀,請求佛陀為他滅除苦難。佛陀聽完他的述說後,說道:“真正能夠解脫你的,隻能是你自己。”那人不解地問道:“可是,我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啊!”佛陀慈悲地解釋道:“是誰給你心裏放進了苦惱和困惑呢?”這個人沉思良久,沒有說話。佛陀繼續開示:“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這個苦惱的人終於有所領悟。
原來,祛除苦惱和困惑的智慧在於:需要自己把苦惱和困惑拿出來,即放下。
小和尚對師父說:“我不喜歡二師兄,他吃飯的樣子很難看,而且吃的又多。”師父說:“你二師兄的優點你怎麼沒發現?想想你自己是不是有缺點?”小和尚想了想說:“他的確是有很多優點,我也的確是有缺點,但我就是不喜歡他,看著他別扭。我該怎麼辦?”師父說:“試著接受他。”小和尚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過了沒多久,小和尚高興地對師父說:“我和二師兄成了好朋友,他真是個不錯的人!”
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看人是帶著偏見的,當我們試著去接受我們不喜歡的人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與人相處其實很簡單。這是與人相處的智慧。
從前,有兩個小和尚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肯讓誰。第一個小和尚怒氣衝衝地去找師父評理,師父靜心地聽完他的話之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洋洋跑回去向第二個小和尚宣揚。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來找師父評理,師父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等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地離開後,一直跟在師父身邊的第三個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師父問道:“師父您平時不是教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謊話嗎?可是您剛才卻對兩為師兄都說他們是對的,這豈不是違背了您平日的教導嗎?”師父聽完之後,不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微笑地對他說:“你是對的!”第三個小和尚這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謝師父的教誨。
原來,說話的智慧就在於:不傷害任何一方。
一位武士手裏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鬆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於是,一休說:“是死的。”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一休雖然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魚的生存。”
原來,行善也是需要智慧的。行善的智慧在於慈悲之心和計謀。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隻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佛祖慈祥地說:“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原來,辯論的智慧就在於:能夠以事喻理,則可不辯而勝。
佛學中有不勝枚舉的充滿智慧的故事,這些故事讀起來,或讓人警醒,或給人以啟迪,或令人感悟頗多。本書從覺悟、放下、欲望、改變、行善、平常心、隨緣等七個方麵,對佛家智慧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常常感悟佛學中的智慧故事,不但能對佛學有所了解,更能增長智慧——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