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冷漠離愛心隻在一念間,地獄離天堂也隻在一念間(2)(3 / 3)

在吃飯的時候,傭工一直等待羅吉士親口講起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隻跟這家人說說笑笑,看著孩子一聽說從明天起幾個星期都有牛肉吃,便高興得眼睛發亮。飯後,主人夫婦一定要兩位客人住下。兩人於是又在那裏過夜。第二天早上,兩人喝了黑咖啡,吃了熱豆子和麵包,肚子飽飽的上路了。羅吉士對此行來意依然閉口不提。傭工就責備他:“我還以為你為了那頭牛來問罪了呢。”

羅吉士回答:“我本來有這個念頭。但是我後來又盤算了一下。你知道嗎,我實際上並未白白失掉一頭牛,我換到了一點人情味。世界上的牛何止千萬,人情味卻稀罕。”

感悟

生活需要陽光,需要微笑,更需要理解和寬容。這是一種明朗的心境。世界上最希罕的不是什麼物品,而是人情味。

關愛會讓自己和他人覺得溫暖

20世紀50年代,在印度加爾各答市的印度教女神卡爾寺院,有一所名為“終極關懷院”的收容所,它的創建者是著名的慈善家特裏薩修女。她的收容所專門收留那些流落街頭的貧窮病者和一些隻能再活幾個小時的垂死者,為即將死去的人提供一個安寧的休息地,讓他們得以在平靜中死去。

特裏薩產生創建“終極關懷院”的念頭也是偶然的。那一天,特裏薩去巴特那醫院開會,路過車站的廣場邊時,看到一個垃圾桶裏有個老婦女在痛苦地掙紮並呻吟著。她趕緊走上前,發現老婦女渾身爬滿了螞蟻和老鼠,頭上被老鼠咬了一個洞,特裏薩不顧一切地抱起這個老婦女,直奔醫院。雖然,特裏薩後來救了這位老婦女,但這件事對她震動很大,特裏薩開始頻頻地奔波於加爾各答市的各個部門。在市衛生部門的幫助下,特裏薩終於找到了她的“臨終關懷院”的理想場所。之後,沒用半天時間,修女們就送來了幾十位最貧困、最痛苦的病人,其中就有一個老人在住進來的當天晚上就去世了。臨終前,這個老人拉著特裏薩,用孟加拉語低聲說:“我一直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你,修女。”不久,特裏薩又創辦了以救助麻風病人為主的“麻風病康複中心”。在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仁愛傳教會,特裏薩也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仁愛傳教會基地。迄今為止,特裏薩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已在100多個國家設立了500多家慈善機構和場所,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從中得到了幫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當她得知黎巴嫩貝魯特一所前線醫院有60餘名巴勒斯坦弱智兒童處在生死關頭時,她便冒著生命危險趕到那裏,勸說以色列軍隊和巴勒斯坦遊擊隊暫時停火,使她進入醫院,把那些兒童一一抱上車,轉移到安全地帶。

當時,有一名隨行的西方記者在後來的報道中寫道:“她那因為孩子們得救了而顯出的自豪神情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我曾經和許多國家的總統、女王有過來往,但卻從來沒有像那天那樣對一個人如此敬畏:“為了表彰特裏薩修女致力於解除貧困、促進和平所做出的努力,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把1979年度的和平獎授予了這位身高不足1.5米的矮小修女,並在授獎時這樣讚美她:“最孤獨的人、最可憐的人和快要死了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同情與幫助,而這種同情與幫助不是以恩賜的態度,而是以尊重人的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為基礎的。”但特裏薩在得到這些獎金後,把它全部用在了她的慈善事業上。

在特裏薩的葬禮上,加爾各答大主教說:“或許她給我留下的最重要的啟示就是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感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除去對自己負責以外,也要關注他人。我們能做的很少,也很多,給別人一些關愛,也許是一句話,也許是一個動作,即使是微小的事情,隻要你真心地去關愛別人,別人就能感覺到。有一顆懂得關愛的心,會讓自己和他人覺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