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覺得自己有些眩暈,這太不可思議了。其實隻有派克知道自己對書的渴望。因為,媽媽去世後唯一留給他的就是一個桃木製作的小書架,可上麵的書卻被父親醉酒後燒掉了。派克非常渴望讀很多的書,更渴望能將自己的書架放滿,像媽媽在世時那樣,可書都太貴,自己根本買不起。而小鎮圖書館管理員總認為他是個壞孩子,也拒絕他進入圖書館。在書架前遊曆的派克摸摸這本書,又摸摸那本書,哪一本都是他以前沒見過的。派克真想自己就是這屋子的主人,就是這些書的主人。最後,派克拿了一本人物傳記《約翰·克利斯朵夫》。拿著書,派克就情不自禁地坐在靠窗的書桌前看了起來。沉醉在克利斯朵夫的人生世界裏,完全忘記了自己到這幢房子來的目的是行竊。突然,派克的肩膀被拍了一下。他心裏一緊,書也從手上滑落到地上。他回頭看見一位很有風度的老人正看著他。派克心想:難道他是房子的主人,該怎麼辦?他不想就這樣被抓獲,行竊被抓獲,可是要關到小鎮警察局好長一段時間的。正想著如何衝出去的派克,卻聽到老人說:“孩子,你是阿爾特博士的親戚嗎?”看著微笑的老人,派克機械地點了點頭。點頭時,派克對自己說:但願他不要發現我不是房子主人的親戚,否則……
隨後,老人向派克作了自我介紹:“我叫莫裏,是阿爾特的好朋友,專程來拜訪他。”派克思緒萬千地聽著自稱莫裏的老人的介紹,暗自慶幸。想著快些出去的派克說:“我還有事,我先走了。”派克站起來,準備側身從莫裏老人身旁走過去。莫裏老人突然拉住他,讓派克心裏一緊。莫裏說:“小夥子你的書忘了。”說著,莫裏老人把《約翰·克利斯朵夫》遞到了派克麵前。心裏忐忑不安的派克從莫裏老人手裏接過書後,立即跑出了房子。
出門時,派克碰到了郵遞員。看著他,郵遞員問:“這幢房子的主人莫裏在家嗎?”派克心裏一驚:“房子的主人叫莫裏,難道剛才那位老人……”想到這,派克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派克不敢再多停留,迅速衝出這幢像圖書館一樣的房子,心跳久久難以平靜。他意識到:莫裏老人是為了保護自己那顆小小的自尊心,才沒有拆穿他。派克也許沒有想到的是,在莫裏老人剛回到家,第一眼看到派克時,他已經作好了報警準備。然而,對於他的回來,沉醉在書的世界裏的派克卻全然不知。在那一刻,莫裏知道,眼前的這個小小竊賊肯定隻是一時心血來潮的叛逆行為。他放棄了報警的打算,並巧妙地保護了派克的自尊,莫裏相信書能拯救那孩子的心。
莫裏並不知道自己這挽救自尊的謊言,究竟能夠起到多大效果。回到家後,派克對莫裏保留了自己的自尊充滿了感激。在小鎮裏,過去還沒有誰在意過派克的自尊,總是對他不屑一顧,認為他是個壞孩子。但莫裏卻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思緒紛飛的派克在心裏對自己說:“派克,無論如何,你也不能讓莫裏老人失望。”
20年後,已經80高齡的莫裏老人在雜誌上讀到了一篇署名派克的作家的專欄文章,文章名字叫《一本珍貴的書》。看著這篇文章,他微笑著想起了多年前那個謊言的故事,相信這個派克就是“阿爾特的親戚”。
感悟
每個人都有走錯路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對待誤入歧途的人,那樣或許會拯救一顆走向墮落的靈魂,甚至改變他的一生。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無疑也是一件功德。
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員外,他特別喜歡牡丹花,家裏庭內庭外都種滿了牡丹。有一次,老員外采了幾朵牡丹花,送給一位交情很好的老翁,老翁接了牡丹,謝過員外後,很開心的把牡丹拿回家,找來一個花瓶,把牡丹插在花瓶裏。
第二天,鄰居來到老翁家裏,看到老翁插在花瓶裏的牡丹花有些殘缺時,就很激動地和老翁說:“他送你的牡丹花不好,每一朵都缺了幾片花瓣,這不是富貴不全的意思嗎?”老翁聽後也覺得不妥,就把牡丹花全部退還給老員外了。
老翁還一五一十地告訴老員外,關於說牡丹花缺花瓣就是富貴不全的事情。老員外聽後,忍不住笑著說:“牡丹花缺了幾片花瓣是好兆頭啊,這不是富貴無邊的意思嗎?”老翁聽了也覺得頗有同感,於是,就在員外院裏又選了更多的牡丹花,開心地拿回家了。
感悟
同樣的情況,但當我們從不同角度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任何事物,都具備著兩麵性,我們不能左右別人的思想,但可以控製自己的思想,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很好,但不要拿別人的意見來束縛自己,任何事都要從積極的角度出發,用這樣的心態看問題,事情自然就朝著順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