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瘦馬(1 / 2)

當真是好生的風光,好大的氣派!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龍抬頭。元宵節的喧囂還沒落幕,這揚州城又熱鬧了起來,今天城南汪家汪仕蓮汪老爺娶四姨太。

汪家可是揚州數一數二的大戶,整個家族隻做一門生意,釀酒。說起這汪家的發跡,真是撞了大運。雍正年間,汪家老祖從淮南逃荒至此,靠著祖上會釀酒的手藝,在揚州慢慢立了足。這汪家的黃酒釀的確實跟別家不一樣,且做生意厚道,慢慢的在城南一帶有了小名氣。

這賣酒的畢竟是小買賣,撐天了混個溫飽,指望不上富裕了。

可誰想到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爺南巡,隨行的慧貴妃到了揚州患了暑熱,脾胃不調,食欲不振。也是這慧貴妃平時山珍海味吃膩了,在揚州吃了幾日白粥醬菜,佐了兩口梅子酒,覺得甚是爽口,這病竟不日而愈。乾隆爺便召見了當地府台,傳了進貢梅子酒的汪家汪仕蓮的爺爺麵聖。

也真是汪家祖上積了大德,麵聖這日便傳出慧貴妃懷上了龍嗣,乾隆爺龍心大悅,賞了汪家一個金碗。這位爺又賜了汪家一個燙金大匾“揚州一絕”,一下子汪家算是真正的發跡了起來。至此,“汪記”便成了江南一帶金子招牌。

到了汪仕蓮當家,汪家在揚州整整風光了三代人100多年。竟神話般的把這黃酒生意最到了不可思議,南邊賣到兩廣,北上直到關東。三代人買田買地置屋修園子,財富積累到堪比鹽商,不能不說是揚州的一個大戶。

不過世事總不如意,汪家雖說經曆三代積累了巨額財富,但是一直男丁單薄,汪仕蓮和父親都是單子獨傳。到了汪仕蓮可算是爭了光,娶了幾房妻妾,皆有所出。

正室楊氏今年五十有餘,膝下出一女一子,長女汪竹怡年三十二,許到瓜洲陳家。陳家也是個書香門第,祖上出了兩個進士,姑爺陳寒鬆在衙門謀了個佐貳官的差事,這陳汪聯姻也算是門當戶對了。

楊氏所出長子汪竹道今年二十六,娶了同城鹽商李季同之女。許是因為汪竹道是長子,從小嬌生慣養,秉性暴戾。成家後家族生意一直由汪仕蓮把握著,落不到實權,便成日留戀煙花之地,活脫一個敗家子。而楊氏更是懦弱無能,一昧護子,對這兒子也是操碎了心,管也管不得,罵也舍不得,真真是慈母多敗兒,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

二姨太白氏是正房楊氏姨表親,小楊氏五歲,因家道中落,投奔了表姐。白氏頗有姿色,人緣又好,沒想到投親第二年被姐夫汪仕蓮看上,半推半就之間從了姐夫,這便成了二姨太。翌年便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汪竹西,今年二十二,還未娶妻。

三姨太翠兒原是在瘦西湖劃船的船娘,據說是戲子私生,一出生便被親娘拋棄,被一個周姓的老船工拉扯大,就隨養父姓了周。這周姓船工家貧終身未娶,倒是視翠兒如親身,翠兒也是極孝順養父。養父年紀漸大,翠兒便接了班,做起了船娘。翠兒長的幹淨漂亮,還有一副好嗓子,載客渡船之際便哼唱小調,也不知唱醉了多少人的心。偏偏這個翠兒性子剛烈,任媒婆說破了嘴誰也不嫁,說要報答養父之恩,要嫁也要帶著養父嫁。這樣一來便耽誤了親事,後來隻因養父病重,汪仕蓮接濟了銀兩,不治後又買了墓地承擔了喪葬錢。這翠兒也是知恩圖報之人,跟了汪仕蓮做了三姨太生了一個女兒今年八歲,乳名茹妹兒,去年年底又懷了一胎,已有四個月有餘。

且說這汪仕蓮娶的四姨太可真了不得,消息一傳開便在揚城炸開了鍋,也算是開年揚州第一大事。

都說這將近知天命年紀的老頭要娶暖風閣的大姑娘,還能消受得起?

這暖風閣的大姑娘是誰,多少人眼巴巴的等著她出閣子,去年年底暖風閣牙婆子張媽媽放出風說過了元宵大丫頭出閣子,這剛剛到了二月二,汪府的轎子就來到了暖風閣。

張媽媽經營的暖風閣就是揚州一等一的瘦馬館子。

揚州靠著漕運,鹽業曆來為兩淮重地,銷金窩子。也就催生了養瘦馬這個行當。

瘦馬館子營生就是買入一些七八歲的貧寒家女兒,通過牙婆子七八年的悉心教導,瘦馬養成。她們善歌舞,懂音律,能詩文,會女工,所以得到富豪們的追捧。往往不惜千金用來購買到了出閣年紀的瘦馬。

“瘦馬”跟馬無關,隻是因為這些貧苦人家的女人剛被牙婆子買回來時身體瘦弱,養成後又是弱柳扶風,窈窈柔姿,古稱瘦馬。

兩淮富商們都以買揚州瘦馬為傲,揚州這些瘦馬館子培養的姑娘們各個嬌媚異常,素質奇高。

一等一的姑娘往往被買進府為妾,差一點的姑娘進了青樓也能風光好一陣子,占的頭牌。

話說這暖風閣姑娘可是揚州瘦馬的最高標準。掌事的牙婆子張媽媽也是個人才,懂經營,善調教。挑選女孩更是有一套經驗,一年隻出三位瘦馬,一時價比千金。

這三位瘦馬分為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以大姑娘身價最高,為張媽媽親自教導。二姑娘稍遜,三姑娘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