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一邊放牛,一邊采集著蘆花。
這裏的人家,到了冬天,常常穿不起棉鞋,而穿一種蘆花鞋。
那鞋的製作工序是:先是將上等的蘆花采回來,然後將它們均勻地搓進草繩裏,再編織成鞋。那鞋很厚實,像隻暖和和的鳥窩。土話稱它為“毛鞋窩子”。冬天穿著,即使走在雪地裏,都很暖和。
收罷秋莊稼,青銅家就已決定:今年冬閑時,全家人一起動手,要編織一百雙蘆花鞋,然後讓青銅背著,到油麻地鎮上賣去。
這是家裏的一筆收入,一筆很重要的收入。
想到這筆收入,全家人都很興奮,覺得心裏亮堂堂的,未來的日子亮堂堂的。
青銅拿著一隻大布口袋,鑽進蘆葦蕩的深處,挑那些毛絨絨的、蓬鬆的、銀澤閃閃的蘆花,將它們從穗上捋下來。頭年的不要,隻采當年的。那蘆花很像鴨絨,看著,心裏就覺得暖和。蘆蕩一望無際,蘆花有的是,但青銅的挑選是十分苛刻的。手中的布袋裏裝著的,必須是最上等的蘆花。他要用很長時間,才能采滿一袋蘆花。
星期天,葵花就會跟著青銅,一起走進蘆葦蕩。她仰起頭來,不停地尋覓著,見到特別漂亮的一穗,她不采,總是喊:“哥,這兒有一穗!”
青銅聞聲,就會趕過來。見到葵花手指著的那一穗花真是好花,就會笑眯眯的。
采足了花,全家人就開始行動起來。
青銅用木榔頭錘稻草。都是精選出來的新稻草,一根根,都為金黃色。需要用木榔頭反複錘打。沒有錘打之前的草叫“生草”,錘打之後的草叫“熟草”。熟草有了柔韌,好搓繩,好編織,不易斷裂,結實。青銅一手揮著榔頭,一手翻動著稻草,榔頭落地,發出嗵嗵聲,猶如鼓聲,使地麵有點兒顫動。
奶奶搓繩。奶奶搓的繩,又勻又有勁,很光滑,很漂亮,是大麥地村有名的。但現在要搓的繩不同往日搓的繩,她要將蘆花均勻地搓進繩子裏麵去。但,這難不倒手巧的奶奶。那帶了蘆花的繩子,像流水一般從她的手中流了出來。那繩子毛茸茸的,像活物。
葵花拿張小凳坐在***身旁。她的任務是將奶奶搓的繩子繞成團。繩子在她手裏經過時,她覺得很舒服。
等有了足夠長的繩子,爸爸媽媽就開始編織。爸爸編織男鞋,媽媽編織女鞋。他們的手藝都很好,男鞋像男鞋,女鞋像女鞋,男鞋敦實,女鞋秀氣。不管敦實還是秀氣,編織時都要用力,要編得密密匝匝的,走在雨地裏,雨要滲不進去。那鞋底更要編得結實,穿它幾個月,也不能將它磨破。
當第一雙男鞋和第一雙女鞋分別從爸爸和媽媽的手中編織出來時,全家人欣喜若狂。兩雙鞋,在一家人手裏傳來傳去地看個沒夠。
這兩雙蘆花鞋,實在是太好看了。那柔軟的蘆花,竟像是長在上麵的一般。被風一吹,那花都往一個方向傾覆而去,露出金黃的稻草來,風一停,那稻草被蘆花又遮住了。它讓人想到落在樹上的鳥,風吹起時,細軟的絨毛被吹開,露出身子來。兩雙鞋,像四隻鳥窩,也像兩對鳥。
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就這樣不停地錘草,不停地搓繩,不停地繞繩,不停地編織。生活雖然艱辛,但這家人卻沒有一個愁眉苦臉的。他們在一起,有說有笑。心裏惦記著的是眼下的日子,向往著的是以後的日子。馬車雖破,但還是一輛結結實實的馬車。馬車雖慢,但也有前方,也有風景。老老小小五口人,沒有一個嫌棄這輛馬車。要是遇上風雨,遇上泥濘,遇上坎坷,遇上陡坡,他們就會從車上下來,用肩膀,用雙手,傾斜著身子,同心協力地推著它一路前行。
月光下,奶奶一邊搓繩,一邊唱歌。***歌是永遠唱不完的。全家人都喜歡聽她唱,她一唱,全家人就沒有了疲倦,就會精精神神,活也做得更好了。奶奶摸摸身邊葵花的頭,笑著說:“我是唱給我們葵花聽的。”
四月薔薇養蠶忙,
姑嫂雙雙去采桑。
桑籃掛在桑樹上,
抹把眼淚捋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