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見到老師我總象是老鼠見到貓——心驚肉跳的。我問自己:這樣能把學習學好嗎?……”
“我也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把語文數學都學得好好的,可是老師啊,你們知道我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嗎?……”
從她作文的情節可以看出,她是多麼想把自己的成績提上去啊,但是,我感到了她缺少一種學習上和精神上的動力。於是,在第二節課的時候,我把這篇作文在班上進行了朗讀表揚,並及時肯定了這篇作文的優點:感情真摯、題材翻新……並把這篇作文進行修改後寄到了一家報社。以後,在每一節的語文課中,我都鼓勵她勇敢發言、發奮進取。更讓我高興的是,幾周後,她的作文《一個差生的心事》發表在了那家報刊上。從此,這位名叫李麗的女生更加發奮學習,閑暇時間總是抱著課外書看,而且在我的引導下,她也喜歡和同學們交往了。一個月過去了,她的成績已經達到班上中上的水平,更讓我高興的事,她對寫作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次寫作都認認真真,我也經常把她的作文作為範文來念。一個學期結束,她已經有三篇作文登在了報紙上。
寒假結束了,李麗同學送給我一張自製的賀卡,上麵寫著一句話:“老師,謝謝您給了我一抹陽光,是您讓我燦爛的……”
事後,我想:當一個學生挖掘了她內心深處最本性的向往和真實呼喚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實現是難道僅僅隻是表麵的成績和空虛的成效嗎?不,這遠遠不夠,真誠的關心,激勵的言語才是學生心中最真實的太陽!
本文首發《福建論壇》
改變
尤培堅
我本家三爺已經大六十歲的老人了,喜歡和人較真。一次,他對我說:“培堅啊,李科長退休回來了,以前他經常在我麵前顯示他的富有和有本事,現在我也要在他的麵前顯示顯示我如今的生活的富有和子女的有本事。”
原來,在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們的村裏,當工人的李科長在當時可是響當當的人物,每個月都能領到大幾十元工資,每次發了工資都買了好幾斤肉,和家人一起大快朵頤。而且經常買一些當時最流行的嶄新的的確良襯衫在三爺麵前顯擺一番。一次,兩人不知啥事吵了起來,李科長生氣地對三爺說:“啥時你也能每天吃到肉,穿上的確良,我就不姓李。”
這事轉眼過了二十幾年,如今三爺的孩子都已經工作了,每個月都給三爺五六百元的零花錢。於是,三爺決定,自己也要在李科長麵前顯擺一下。
村裏人有事沒事都喜歡坐在村頭的那一棵百年榕樹下閑聊,吃飯的時間更是老中青俱全。
三爺從街上買回最好的瘦肉,煮了一大碗,每一天吃飯的時候端到榕樹下,看著李科長的碗裏隻有幾根青菜,就故意笑著對李科長說:“老李,看來,你最近的生活水平不怎麼好啊,怎麼,子女不給你錢?”
他看到李科長穿著一件寬鬆的粗布衣衫,就馬上打電話叫他的大女兒給他買了一套嶄新的西裝。然後紮上領帶,得意洋洋地走到李科長麵前說:“李科長,你看,我女兒給我買的西裝,好看嗎?”
一次,他和幾位老人到李科長家閑聊,看到李科長睡的是木板床,又叫人買了一張席夢思。睡了幾天,卻發現腰酸腿疼起來。
於是,他問:“培堅啊,為什麼我在吃穿住方麵都比李科長以前的好,而李科長現在的吃穿住還不如我以前的好,而我還是覺得心裏空落落的呢?莫非,這世道改變了嗎?”
我撓了撓頭,答非所問地說:“三爺啊,現在社會流行樸素。”
本文首發《福州晚報》
當才氣成為一種偶像
尤培堅
偶像是什麼意思?偶像,說簡單些,就是對某個人物的崇拜。才氣是什麼意思,才氣其實就是一種內在的創作潛能和文化底蘊的顯露。本來說,偶像是一種人物,而才氣則是一種不可視覺到的內在東西。可當我在首屆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看到來自馬來西亞的歌手阿牛唱著那首由自己作詞作曲的《桃花朵朵開》從出現在舞台上,聽著下麵的驚叫聲和雷鳴般的掌聲,我突然明白了:才氣,也是一種偶像。
可以說,阿牛長得並不帥,人不高,穿著也很樸實,如果一個長得和阿牛差不多的青年人走在大街上,哪怕你穿得再漂亮,我敢說,也沒有幾個人去注意你。但是阿牛卻憑著許多自己作詞作曲的流行歌曲征服了許多歌迷。阿牛的歌曲很樸實、搞笑,很像民謠,容易上口,哪怕是第一次聽也覺得很熟悉,像很早以前就聽過樣。阿牛能夠創作這樣貼近歌迷的歌曲,並以此贏得這麼多歌迷的心,靠的就是他才氣,靠得就是他一種內在的創作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