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孫冶方得知資華筠是著名學者陳翰笙的學生,便主動告訴她:“你的老師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響下,參加革命並且對經濟問題發生興趣的,所以我很感謝他。”後來,資華筠把這件事告訴了陳翰笙,翰老卻說:“不記得了。”
資華筠以為老人年事已高,記憶模糊了,嗔怪地說:“人、家大經濟學家稱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記了?!”不料,翰老十分認真地說:“我隻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怕重犯。至於做對的事情,那是自然的、應該的,記不得那麼多了。孫冶方選擇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我沒什麼功勞。”
一個銘記著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一個卻不記得自己做過的好事,而隻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這種情懷與境界,非同尋常,何等寧靜。
(09)
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談論什麼是幸福。
窮人說:“幸福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窮人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輕蔑地說:“這怎麼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
七月流火,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此時你手中的這碗水。”
其實,幸福本來就是現在,隻有將一個個現在串起來,才有一生一世的幸福。珍惜現在吧,你手中的一杯水,一頓粗茶淡飯,一份收入並不豐裕的工作都是幸福啊。
(10)
一天上午,父親邀兒子一同到林間漫步,兒子高興地答應了。
父親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在短暫的沉默之後,他問兒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
兒子仔細地聽,幾秒鍾之後回答父親:“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
父親說:“對,是一輛空馬車。”
兒子問他:“我們又沒看見,您怎麼知道是一輛空馬車?”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輕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後來兒子長大成人,每當他看到口若懸河、粗暴地打斷別人的談話、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貶低別人的人,他都感覺好像是父親在自己的耳邊說:“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深水無聲。以此來品人和品味人生,都別有一番滋味。
(11)
如果讓你花一元錢,可以買到你哪一天會死的信息,你買不買?
我不會去買。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知道自己哪天死。我認為,最好的死亡方式是:讓死亡突然間來臨,來不及思考,生命突然終止。
“我怕死亡突然來臨時,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沒有做。不過,我也不想知道得太早,提前10天讓我知道就行。”
我的這位朋友非常願意支付這筆告訴自己死期的信息。他還願意把5天的時間給家人,好好陪他們05天的時間給他自己,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他說一定要和所愛的人在一起,開著車帶她穿過大森林。
許多時候,我們總把最喜歡做的事情留在最後。可惜,死亡來臨之前並不通知我們。盡管我們已經榮幸地邁入21世紀信息時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經架到我們家門口,卻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出售死亡的信息。所以絕大多數人留在最後、最喜歡做的事情,最後都帶進墳墓裏去了。
(12)
如果我可以從頭活一次,我要嚐試更多的錯誤,我不會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願多休息,隨遇而安,處事糊塗一點,不對將要發生的事處心積慮計算著。其實人世間有什麼事情需要斤斤計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