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合作思維(1)(2 / 3)

一家公司的經營部,采購員各有分工,一天,負責采購原材料的采購員因病住院,無法及時回公司采購生產急需的原材料,而其它采購員隻顧忙自己的任務,結果,生產所需的什麼材料都有,就缺原材料,結果公司因缺原材料而停產幾天,直至患病的采購員回公司上班,此事使這家公司受客戶責疑信譽問題,一度停止下訂單給公司造成很大程度的損失。作為公司的一員,要善於與人合作,把自己融入整個團隊中,憑借整體的力量,使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解決好。所以,一個人最明智且能獲得成功的捷徑就是善於同別人合作。

寧波的雅戈爾製衣有限公司的成功,就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尋找合作夥伴,從而加速了自己的成功。

80年代初,當雅戈爾還是個連工資都發不出的爛攤子時,廠長李如成的一個朋友告訴他:吉林遼源經編廠有一批經編滌綸布要搞加工返銷,尚未確定客戶。李如成立即趕到遼源,苦口婆心地與對方商談,終於拉回一百多噸經編滌綸布的加工業務。日夜加班趕製,當年便獲利50萬元,使廠子擺脫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境……

90年代,公司已初具規模。李如成瞅準國內高檔襯衫的空檔,決定走合資辦廠、更新設備、創造名牌之路,但一時苦於無合資夥伴,又得一位朋友的訊息,澳門南光國際貿易公司副經理曹貞女士正在杭州,欲在大陸尋找合作夥伴。李如成立即驅車直奔杭州,千方百計找到曹貞女士,並說服了她到寧波看看。這一看,給曹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一反常規,打破了南光公司過去隻搞貿易不搞投資辦實體的慣例,欣然同意與李如成合資辦廠。從此“雅戈爾”生氣勃勃,開始了新的飛躍。

正如李如成所說:朋友也是一種無形的財富。“雅戈爾”前進的每一步,都有熱心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

良好的合作會加速你的成功。一個人想要在短時間裏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沒有別人幫忙是肯定不行的。

在合作的過程中,真誠地對待對方,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才能做好持久,事業才能發達。任何一個獲得巨大成功的精英人物,決不是單槍匹馬,單純依靠個人之力而取得成功的。

合作中壯大自己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上的人,隻有專才,沒有全才。隻有充分利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才能共贏,才能成功。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有這種特長,能夠吸引一批才識過人的良朋好友來合作,激發共同的力量,在合作中壯大自己。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文不及諸葛,武不及關張”,但是知人善任,最後靠部下的打拚成為一國之主。而在現實社會中,李嘉誠又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大規模的商業競爭中,李嘉誠最擅長的就是與朋友合作,既使對方有利可圖,又能在合作中壯大自己。例如,當有人問李嘉誠,經商多年,最引以為榮的是什麼事情,他說不是擊敗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夥伴,合作後,仍有來往。比如投得地鐵公司那塊地皮,是因為知道地鐵公司需要現金……你要首先想對方的利益。為什麼要和他合作?你要說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錢賺。”

長期以來與李嘉誠合作最多的是包玉剛、李兆基,在合作過程中,李嘉誠一方麵使朋友得到了實際的利益,另一方麵也逐漸在合作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合作中的大贏家。例如,在與船王包玉剛合作收購九龍倉時,包玉剛雖然得到了李嘉誠的幫助,而奪得了九龍倉的控製權,但由於代價太大也影響了長遠的發展,而李嘉誠卻在這次收購中兵不血刃,大賺了一把,既贏得了名聲,又得到了好處。無怪乎後來,李嘉誠後來者居上,超過了香港最富有的華商包玉剛爵士。

1972年,長實上市時市值才1.57億港元,而1973年3月號的美國《財富》雜誌估算,包玉剛持有的股份價值7~10億美元,若論所控公司的市值,則可望在20億美元以上。20世紀70年代初,包氏李氏的財富,懸殊至少有60倍。航運鼎盛的70年代中,一艘10萬噸級的巨輪價值,相當香港的一幢大廈。

1977年,包氏旗下的船隻近200艘,總噸位1300萬噸,若包氏有先知先覺,以船換樓,那還了得!進入80年代,航運一落千丈,航運股一敗再敗。包氏減船登陸,逃出厄運,已是風光不再。盡管如此,眾多的人士仍固執地認為,包氏的華商巨閥地位不可動搖。

以當時而言,戴上香港首富桂冠的李嘉誠,所產生的轟動效應,不亞於當年收購香港第二大洋行和記黃埔。已具傳奇色彩的李嘉誠,更鍍上一層耀眼的光芒。自此,李嘉誠可與華商泰鬥包玉剛平分秋色、平起平坐了。而他與其他香港巨富、馬來西亞巨富的合作則使他迅速成為全球華商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