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提升自控力,做心平氣和的自己(9)(3 / 3)

◎真是別人惹火你嗎

你在為什麼生氣,這種生氣是否必要,你是否在以自己的慣性思維要求別人?

——《積極的人生》

心理學家希爾達在上心理谘詢課時,有一位女學員這樣傾訴自己的憤怒:“每當我看見丈夫擠牙膏從中間擠時,我就會發狂。擠牙膏應該從尾巴向前麵開口處擠嘛。我說過他多少遍,他總是當耳旁風。”

為了開解這位女性,希爾達在全班做了一次調查,看看大家擠牙膏都是怎麼擠的。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知道應從尾端擠起,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竟認為,擠牙膏應從中間開始擠壓,另外三分之一的同學認為擠牙膏無所謂從哪裏擠。

早上刷牙,擠牙膏的重點並不是你從牙膏的什麼地方開始擠,而是你應該將牙膏擠到牙刷上麵,至於牙膏是如何附著到牙刷上的,這並不重要。如果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那是你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希爾達稱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方式為“模式”。她說:“我們腦子裏塞滿了一堆慣性的動作和行為模式。”她繼而解釋道:“假使我們無法跳脫自己固有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在與別人相處時,我們便會被別人不同的思考及行為模式激怒,且會變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在希達爾跟學員們分享這種思考及行為“模式”的概念時,有人也承認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的刻板思考模式:一位婦女竟為了衛生紙紙卷的方向“錯誤”而鬱悶了半天,她隻在衛生紙卷的方向是由牆邊向外轉時,才會感到滿意;另外一位男士則說,每天早上他都會將車停在火車站的某一“特定”停車位,假使有一天別人無意中占了那個車位,他就會有種想法——“今天一定是個倒黴日”。

希爾達告訴大家說:“真正的解脫之道,就是找出你的模式,然後破除它。在某一天開車上班時,挑些不同的路走走;給自己換個新發型;將房子裏的家具換換位置……做任何可防止自己停滯不前的新鮮事。”

因此,她建議那位尋找特定停車位的男士,給自己一個星期,每天都故意不停那個“幸運停車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第二個星期,那位糾結於車位的男士再次來上課時,臉上充滿閃亮的笑意,說:“我照著你的建議去做了,不但沒有倒黴事發生,我甚至過了好幾天的幸運日。現在我明白,自己以往皆被固有的想法綁住,如今我已解脫,高興停哪兒就停哪兒。”

另一位叫唐娜的學員對於吃麥片粥的碗有個模式,那就是,每天早晨她都會拿起同一個藍色的碗,吃著同樣的早餐——麥片、牛奶和一個香蕉,這成了她每天的例行事項,也成了一種模式。有一天,唐娜同樣走到櫥櫃前想取出“我的”藍色碗時,卻發現它不見了,這簡直太可怕了。“我四處搜尋,結果發現別人正拿著那隻碗吃早餐。”唐娜說道,“我有些惱怒並想著:‘他真大膽,竟敢用我的碗來吃早餐。’我成了那隻藍碗的奴隸。假使不是因為我感覺受到侵犯,也許到現在我仍不自知。非常幸運地,我突然想起希爾達曾上過的這麼一課,念頭一轉,我告訴自己:‘好吧,這是一個讓我從模式中解脫出來的機會,我可以以同樣輕鬆的心情去使用另一個碗。’”

唐娜後來興奮地說:“我做到了,而且很神奇,我完全能如從前使用那個藍色碗一般享受早餐。從此之後,我從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了。”

其實,我們全都擁有自由的心靈,而且不會被任何事物所綁住,除非我們自己認為會;我們全都享有自由,不論汽車停在哪個停車位,不論使用哪個碗用餐。

所以,我們必須讓自己跟周遭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我們不能將自己局限於某種不變的形象下,或者認定每件事情隻有單一的解決方案。

到底是別人惹火了我們,還是我們狹隘的思維惹火了自己?對此我們必須分辨清楚。不被惹火的唯一方式是不被任何事物所約束,而不受約束的唯一方式是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憤怒的時候不要做決定

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

——《快樂的人生》

人生氣時,說話做事的智商隻有五歲,所以不要輕易地做決定。

成吉思汗曾經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他能夠有這樣大的成就,與他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有關。

有一次,成吉思汗帶著一隊人出去打獵。他們一大早便出發了,可是到了中午仍沒有收獲,隻好意興闌珊地返回帳篷。成吉思汗心有不甘,便又帶著皮袋、弓箭以及心愛的飛鷹,獨自一人走回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