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幾個兄弟不情不願,畢竟姐妹們都在這邊,不過到底清楚那可都是哥哥護著的,自己還是打消妄念吧,遂老老實實的跟了過去。
如此一來,後園子自是寬敞不少,不過張祈安不喜大家彼此相隔老遠,就奉了母親之命,按照自己的心意,設計了一係列的圖紙,召來京城最有名的工匠,花費幾萬兩銀子,準備修建幾個新院子。
但見泥水匠正在打地炕,牆外有人點火,查看下通風如何,這工匠自有獨門手藝,夾牆之間,地基之下,都設置了層層特製材料,又用些罕見花草安放,不但美觀,還不會使煤煙滲出,熏觸到人,端的是技藝巧奪天工。
正看的有趣,張祈安自得一笑,他設計的圖紙,自是上下水管配套,梳洗間,衛生間俱全不說,裏麵還用的上好特製瓷磚鋪就,此時已經從南洋運回來無數火山灰泥,經過匠戶研究,已經明出簡單的水泥。
至於其中過程,張祈安也不懂,無非提些簡單建議,即使如此,這明初的工匠手藝可非同小可,還有那未失傳的各種珍貴書籍,自是得以研製出一些新鮮玩意,還有跟隨鄭和過來的上千名南洋工匠,舉凡玻璃製品,香料等一些手藝,都得以因此傳入中土。
對於此等可以使人一夜暴富的生財手段,張祈安並未占為己有,反而傳播天下,讓其在天下百姓手裏得以煥無窮生機,為國為民,想必大有稗益。
連同姚廣孝等一些有見識的大臣,幾番在朝廷之上駁斥一幹迂腐文臣,皇帝朱棣對於增大商稅,開辟財源自是默許,其中幾位寧死不同意與民爭利的文臣,因張祈安手中掌握東廠錦衣衛,自有手段使其乖乖就範,再說此時乃是明初,遠不是後世文官集團可以比擬的,順理成章的,如今商稅已經按照一年的收益,上繳額度不同的稅費,至於對於後世影響是好是壞,這就不在張祈安考慮之內了,還是那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誰又管得了未來百年之後的事態展?
看了會兒各處進程。召來領頭的幾位匠戶。張祈安隨口囑。廠幾句。指著附近環境詳細解釋了下,選擇的動工地點,介於醉夢居和翡翠軒之間,本就是園子內景致最好的所在。
這時候修建閣樓,加上周圍環境點綴。少說也得耗費數月時間,張祈安不願耽擱這麼久,請的工匠又是手藝最好的,重賞工錢下自是格外賣力,除了添加兩處小院外,就是翻修下沐姐姐花園後的閣樓。
數個院子將來會挨得很近,中間幾個相連小花園全都並在一處,借助現有的假山遊廊,亭台樓樹,動用上十人力物力,重新規劃整修,估計不出一個月就能完事,不過真要住人,恐怕還得等風幹油漆,散去怪味。三個月之後了。
周圍全都用粗布幔帳阻隔,園子裏的女眷,一起搬進老祖宗附近幾個院子中暫住,張家家大業大小自是不愁安頓家人,不過到底園子內進了男人,姑娘丫鬟們隻得成天陪著老祖宗,不敢隨意出來。
老管家張大柱不放心,成天過來親自坐鎮,蔡永和朱銀豐帶著習武堂的親隨,作為監工四處巡視,張虎則嚴厲約束下人,竟把修個園子小小題大做,當成了一次大事般嚴陣以待。
張祈安頭前不當回事,並不想折騰大家夥,可架不住眾人死活不鬆口,無奈下隻得順從民意,他見幾個心腹如此鄭重其事,心生警覺,暗中調派家中僅剩的三十位青衣衛,混居在女眷之中。
清明節一晃而過,因三日寒食,自有嘴饞的家人過來訴苦,老祖宗這幾日天天被兒孫環繞,心情愉悅,吩咐今日大擺筵席,鬧得滿府上下興高采烈。